發新話題
打印

[2010-06-14] [閒情]分享一篇文章

[2010-06-14] [閒情]分享一篇文章


先說明一下:
我不是要表達什麼樣的立場,我只是單純地喜歡這一篇文章,忍不住想要分享。因為它顛覆僵固了的思想模式。更接近能理解的真實。
很多時候,把時間拉的遠了,真相才會顯現,思考才會冷靜和客觀。很多事情,應該掙脫束縛的枷鎖,才能挖掘出最真、最珍貴的智慧寶藏。


------------------------------------------

2010-06-08 中國時報 【作者:薛仁明】

遙念孔顏 (1/4)

    物化社會裏,躁鬱時代中,我們遙念著孔顏。藉此遙念,有心之人,容或從中證得了那份親與敬,進而體得了那滿滿元氣。於是,儘管眼前再如何晦暗迷濛,一如兩千五百年前的那一對師徒,他們面臨困厄,甚至生死交關,但是靜定安然,沒有苦相,沒有糾結,清清朗朗,就往前走去。

     今人多「孔孟」合稱,這當然是宋儒的影響。唐代之前,並不如此,說的是「孔顏」。漢唐諸人,他們相信,顏回最近於孔子。

     中國文化,宋代之後,轉折極大。眼下台灣的傳統孺慕者,所傳承的,多半就是宋以後、尤其是晚明的這個傳統;晚明,有兩群人物主流:理學家與文人。二者生命型態,頗多扞格,然而,看似矛盾,但實一體;彼此相剋,卻又相生。宋明理學家正心誠意、謹言慎行,其認真嚴肅,令人生敬;晚明文人怡情養性、吟風弄月,其風流自賞,令人可親。但兩者卻都落於一端,均生流弊。前者可敬而難親,其「敬」有如神道,失卻人味,於是日漸道貌岸然,最後一步步走向僵化。後者則可親而難敬,少了人世的莊嚴,於是文人過多的風雅,遂成耽溺;過多的賞玩,也不免喪志。疏狂放浪的結果,也終究難逃無行之譏。

     宋代之後,儒者標榜孟子,強化了「敬」,但也遠離了「親」。孟子於人不親,巍巍巉巖,大家敬他,但也怕他;孟子高危,言談之間,不經意就流露出輕蔑;大家固然說不清,卻分明感覺到,孟子對世人有種傲慢。理學家亦然,他們如此正經,如此嚴厲,訓人論事,彷彿都對;別人一聽,頓覺污濁,自己全身上下,似乎滿是理學家口中的「人慾」,好像活脫就是孟子所罵的「禽獸」。世人對此正氣凜然的「讜論」,嘴巴不說,心裡難免不服;於是,別說不「親」,甚且都有不喜,可能隱然還有那麼一些憎惡。積壓既久,遂生反動。這反動,有明代極盡感官之娛的縱情放誕,有五四的急切激憤,最後,還有,文革的暴烈嚴酷。文革對讀書人的無情摧殘,某種程度而言,是因為潛藏極久的反感與憎惡迸發,才導致了那新神道對舊神道這樣一種毀滅性的報復。

[ 本帖最後由 茉莉 於 2010-6-14 20:59 編輯 ]

TOP

(2/4)

    孔子問禮 有說有笑有人味

     正也好,反也罷,彼此兩造,他們離孔子,都真的是遠了。孔子不是這樣的。孔子為人,與他教人,從不如此;其「敬」與「親」,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不能絲毫斷裂,兩者不可須臾相離。孔子問禮、教禮,又以知禮聞名當世;他自然極看重人世的這份禮敬。但是,談禮的同時,他必與樂併舉;樂者樂也,親也,怡悅也;《論語》第一章,劈頭就是「不亦悅乎?」「不亦樂乎?」孔子且自言「樂以忘憂」,還特別稱許顏回的「不改其樂」。這「樂」字,才更是孔學的「正法眼藏」。可惜,後儒傳此正法者,幾希。孔顏的怡悅和潤之氣,孟子少有,後世程朱,雖欲學之,卻怎麼也學不來。

     孔子言禮樂,禮云禮云,樂云樂云,人世要安穩,但妙趣也該無窮;人生何等莊嚴,然喜樂亦當處處遍在。如此這般,禮才不會僵化,禮教才不會殺人。孔顏師徒,俱是嚴正之人,但他們有吟吟笑語,其和悅之氣,一如暮春三月鶯飛草長,他們有喜氣,世人愛與他們說說話兒。可是,理學家不然,他們全身上下,儘是治國平天下與存天理去人慾這種偉大的事兒,偉大把他們塞滿了,也扭曲了。他們這麼偉大,偉大到失卻了人味,沒了喜氣,反倒一臉苦相,真枉費他們自居孔子之徒。

     禮樂禮樂,樂其實先於禮,一如「悅」在「理」之前。世俗稱許人,常說「通情達理」;先「通情」,再「達理」,就是「悅」先於「理」。人與人交往,但凡情感一通,開心了,道理就好說;情感如若不通,還硬講道理,這就是說教;再有道理,也是枉然。理學家與民間情感不通,說教數百年,隔閡既深,所以連《牡丹亭》裏的丫環春香,都要對那塾師迂儒鬧上一鬧;文革,則是鬧大了。

TOP

(3/4)

   格致之道 主親主敬主情意

     孔子的禮樂,樂主親,通於格物;禮主敬,通於致知。樂先禮後,所以大學說格物致知,先格物,再致知。今日學院,只有致知,無有格物,所以求得了知識,卻於人不親,反成負擔。「先格物,後致知」,這看似深奧,實屬平常。民間總說,「情理法」,情在理先,又理前法後:情為事物之本,法乃凡事之末,真不得已,方才用之。而情主感通,乃格物之事;至於理法,則多知解,屬致知之事。「情理法」這順序,其實深諳格致之道。民間這說法,與聖人之道,自然相通,彼此便可互為知己;這樣的相知相悅,才能讓這個文化暢旺數千年,綿延至今。這般互為知己,及至今日,已不復見。民間世俗與專家學者,兩相逕庭,彼此頡頏,幾乎就是兩種全然異質的腦袋。現在的大人先生,對此格致之道,早已棄之如蔽屣。現代人言必稱「法治」,必曰「法理情」;你若再說「情理法」,他可是連笑都懶得笑你的。

     誠然,當今這個時代,離那格致之道,果真已遠了;不過,眼下這個世界,離那全面性的滅絕,確實也近了。人之為禍,豈非自招?人之招禍,從何而來?曰,因不能格物而起;曰,因情意有隔而始。凡百之物,一旦脫離了人的真情實意,難免就步向異化之途;異化之物,每每惡性繁衍,沒完沒了,要止都止不了。昔日宋儒情意有隔,未能格物,於是造作出數百年的理學;到了清代,引來反動,又造作出乾嘉考據之學;理學也好,考據也罷,通篇累牘,彷彿總說不完似的,結果,故紙堆裏,空留一場徒勞。然而,當今社會,異化之深之甚,較諸宋儒,何只千萬倍?其異化又豈僅僅只是情意有隔?事實上,當代物量無限擴張所堆積起來的一座座大山,千重、萬重,重重阻隔,早已把人弄得幾近無感。當年宋儒尚且只是有隔,而今這物化社會,則是情意蕩然,既無親,也無敬,完全是無記無念。

     這物量社會的惡性繁衍,只能沒完沒了;舉凡科技、法治、學術,莫不如此。資本主義商業邏輯驅使下,科技產品的推陳出新,停都停不了;以舒適方便為名、饜貪極慾為實的大量製造,止都止不住。研發、生產、行銷、消費,日新月異,消費再消費,沒有把地球耗竭殆盡,沒有把物種全數滅絕,都不可能或有稍歇。至於法治,常識看來,再聽政客學者一說,似乎崇高,好像了得;但究其實,那不過就是方便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的手段罷了。

TOP

(4/4)

  為了物量社會的順利運轉,隨著物量的急速擴張,法條即便早已多如牛毛,仍不得不加速制定。議會待審的新法條,再如何塞爆,想停也停不了的!猶如當今學術,除了對物量社會推波助瀾之外,學術云云,早已毫無情味可言。君不見學院中那乾枯乏味的學術論文,如癌細胞般惡性膨脹著;沒人說得清,這如山似海的論文,於人於己,究竟有何意思?但明確可見的,卻是因為這些論文的無限量產,一篇篇,逼出了過勞死;一篇篇,逼出了憂鬱症;又一篇篇,逼出了許多人獨坐研究室時那無盡的一片茫然。
  這茫然,是因為情意荒荒,失落而無處憑藉;人漂浮在物量社會造作出來的無盡虛空,無親無敬,無記無念。遙想孔子當年,禮崩樂壞,人心慌失,他幾度要失望了,卻未曾絕望;他幾回也真喪氣了,但隨即元氣滿滿,很快又好了。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他的元氣,從何而來?他的高徒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困居在陋巷,換成你我絕多數人,皆難堪其憂,但他卻是不改其樂;同樣的問題是:顏回的樂,又所從何來?

  清清朗朗靜定安然

  孔顏的一生,有親,有敬,有大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大信,維繫了孔顏一生的志氣於不墮。孔子栖栖遑遑一生,他切切於心的禮樂治世,無非就是要找回世間的親情與敬意,重建大信。顏淵問仁,孔子答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般對人世的禮敬,令人肅然;同時,史記又說,顏回「年二十九,髮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這份親意,則又使一切的生老病死當下解脫,亦使一切的壽夭禍福俱證涅槃。孔顏對人世的大信,可遠離顛倒夢想,得究竟涅槃。
  物化社會裏,躁鬱時代中,我們遙念著孔顏。藉此遙念,有心之人,容或從中證得了那份親與敬,進而體得了那滿滿元氣。於是,儘管眼前再如何晦暗迷濛,一如兩千五百年前的那一對師徒,他們面臨困厄,甚至生死交關,但是靜定安然,沒有苦相,沒有糾結,清清朗朗,就往前走去。

TOP

雖然貼在這裡,完全和某人不相干,不是很恰當。可是比較不爭議,也比較自主。
真希望能夠有人和我一樣喜歡這一篇。
這文章裡提到的比較接近我心目中的孔、顏。。

TOP

世俗稱許人,常說「通情達理」;先「通情」,再「達理」,就是「悅」先於「理」。人與人交往,但凡情感一通,開心了,道理就好說;情感如若不通,還硬講道理,這就是說教;再有道理,也是枉然。
————————————————————————
其实影视艺术还不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吸引人看下去,然后再去谈教化和升华。否则一切还不是枉然

TOP

然而,當今社會,異化之深之甚,較諸宋儒,何只千萬倍?其異化又豈僅僅只是情意有隔?事實上,當代物量無限擴張所堆積起來的一座座大山,千重、萬重,重重阻隔,早已把人弄得幾近無感。當年宋儒尚且只是有隔,而今這物化社會,則是情意蕩然,既無親,也無敬,完全是無記無念。
——————————————————————————————————-
真是震聋发聩,让人心惊

TOP

物化社會裏,躁鬱時代中,我們遙念著孔顏。藉此遙念,有心之人,容或從中證得了那份親與敬,進而體得了那滿滿元氣。於是,儘管眼前再如何晦暗迷濛,一如兩千五百年前的那一對師徒,他們面臨困厄,甚至生死交關,但是靜定安然,沒有苦相,沒有糾結,清清朗朗,就往前走去。
——————————————————————————
读罢唯有长叹一声

真是好文,谢谢茉莉分享

TOP

曉寒,我感動

其實從開始的第一段,的第一句話,這篇文就打動了我。

有時候,人們以為自己討厭造神,事實上是人們不斷地在造神,以一種麻醉自己也催眠別人的形式在進行著。
原本平凡人的平凡事,一個愛國愛學生的老師和一群求知求能求經世之學的學生,輕鬆又和諧地一起教學相長的生活圖畫,經過歷史以及往後人物的”造神”或”魔化”,變相加諸於已無力反辯人物身上太多的東西。
模糊的真實,也模糊了單純、快樂學習、快樂生活的焦點

所以,我來這裡,來到網路世界,我要提醒自己,別忘了是要求得自由自在的快樂,挖哈哈

TOP

难得在如今的“现代化商业社会”里,报纸还能够拿出这样的篇幅登这样好文,而吾等亦有幸因茉莉姑娘而可读此好文,想来俺是很久很久都没有好好看过报纸的了,通常只是看看标题而已,

遥想“百家争鸣”的年代,总因为是乱世,总因为要找出路,才有此各种思想观点不断涌现不断碰撞的可能,虽然因后世的“人为选择与加工”而导致了模糊,混淆甚至彻底的颠覆,但凭借仅存的寥寥数语,偶们仍然可以看到这对可爱的师徒身上那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还有他们对于自己理想信念的坚持,甚至包括文章作者觉得让人不觉亲近的孟子,在现在这个被“批量生产”和“刻意打造”弄得彼此类似,似是而非的时代,都有着偶看更为宝贵的闪光之处,

TOP

姑娘說對了。撇開一些政治的、宣導致使方向變位的。他們的師徒之樂、彼此之間互動、老師對學生品行以及各個不同的人格特質之掌握與瞭解,並進而因材施教。。凡此種種,別說當時的社會沒幾人做到,就是目今的教育和求知環境也無人能及。或者有一、二老師可以對一、二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以及師生如父子,也很難與此相比擬了。

我無意宣傳孔子。而是羨慕單純的人生境界之樂。事情或因時因事因地而不能免的變的複雜紛亂,倘若能回歸原始純淨、單純的目標和信念,剥開那些層層滾捲迂迴的過程而現出初衷和純一無目的的無所追逐,那才是人類美好未來的方向吧

咳~又說的嚴肅了。夏日炎炎哪!我們這裡在端午過後果然熱了。願大夥都能清涼一下吧。
吳老大在殺青之後若能偷閒數日,真該去潛水解放解放一下自己了,呵呵

TOP

很有内涵的文,一定要顶,茉,想你哦....祝一切都好

TOP

小艾,妳來了。我很好啊,妳也好。
等我過去妳那兒走走唷。。。

TOP

文章不錯!國學基礎相當深厚,寫來滿有見解,又有內涵!

作者是中國時報記者?或是投稿者?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