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蕭十一郎到水若寒

《至原發表討論處》

作者: fei
2003/08/30



  我是兩個月前實在沒什麼可消遣的時候,才萬不得已租了套吳版的「蕭十一郎」看。沒想到只第一集的頭十分鐘我就已被深深迷住了。這是一部多年未遇的武俠劇精品。平常如果租到我喜歡的電視劇(大多武俠,我是經典武俠迷)時,我常會錄下來以作收藏。可看完蕭劇後,我立刻到網上訂購了一套「蕭十一郎」。同時我還一口氣買了「衛斯理」、「追夢」及「俠女闖天關」。然後我發現自己突然成了吳奇隆的影迷。到如今這熱情已有兩個多月了。

  前幾天我無意中發現了Becky主持的這個網站,進站瀏覽了兩次,我就被深深地感動了。首先我是被這個網站中這麼多可愛的隆迷們感動了。像Becky製作主持這樣一個龐大雅緻的網站,肯定要耗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小純十幾年來一直關愛收集有關吳奇隆的一切,還有其他眾多隆迷,你們對吳奇隆的熱情和關愛,別說吳奇隆自己肯定會感動不已,倍加珍惜(因為從新聞報導中,我認為他是位很尊重愛惜影迷的演員),連我這個旁者都萬分感動。大家各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天各一方,卻都是如此熱切地體驗生命中的美好與快樂,無私地付出自己的感情。我真是只能再次說被你們深深地感動,不禁提起筆來,渴望也成為你們的一份子,不管將來如何,至少現在大家都在享受這美好的一刻。被愛被欣賞固然很幸福,愛人與欣賞他人也是很幸福的。寫著寫著,都有點妒嫉吳奇隆了,他竟然能得到這麼多來自四面八方不同人的關愛。

  不過我認為他值得這一切,因為他給大家也帶來了歡樂和希望。「蕭十一郎」絕對是一部從各方面來講都屬上乘的電視劇精品。目前所有我看過的吳奇隆的影視作品還沒有一個能達到蕭劇的水平。但是就他所有塑造過的人物角色來講,我最鍾愛的是「俠女闖天關」中的水若寒。當時拍俠劇時,吳奇隆是二十九、三十左右年紀,正是由男孩向男人轉變的過渡期。同時他剛服完兵役,事業處於過度平臺期。我一向認為男人只有過了三十歲,才會有味道和氣質可言。這也是我早就知道有吳奇隆,卻最近才喜歡他的原因之一。記得當年剛上大學時,小虎隊正好剛出道,宿舍裡一個女生拿著小虎隊的一張海報對大家說,吳奇隆的這個相貌,已經是這類長相中的極致了,再也不可能有人長的更好了。我當時聽了也只是抬頭看了一眼,這孩子長的是很漂亮,或說很帥,可漂亮的美少年太多了,看看養眼而已了。實在不覺得有什麼可讓人品味欣賞的。

  如是過了十幾年,人人都在經歷生活,吳奇隆成熟了,成長成一個有魅力有韻味的成熟男人,而同時還能保持心中那份純真不改。真是大家的幸運。若寒這一角色有意或無意中反映出吳奇隆當時的狀態。時而冷峻陽剛,像個男人,時而又稚氣倔強仍像個孩子。吳奇隆本人性格中的沈穩與天真也與角色相輔相成。可能如果換了另一個時期,另一種心態,即使讓吳奇隆自己再來重新演繹這個角色也不一定會有這麼好了。只可惜這個劇本身製作上有太多缺陷,所以俠劇未能像蕭劇一樣轟動熱播。但也許正是這種戲裡戲外的缺陷與不完美,反而更烘托出這個角色的缺憾美。

  我不知編劇當時寫劇本時,是怎樣構思出這個人物,她自己說曾有先例。不管怎麼說這個角色本身非常符合古典美學的審美觀。像古希臘及莎士比亞的那些經典悲劇中的悲劇主人公一樣,當一個人,在他無知無識的情況下,受到不可抗拒的既定命運的擺佈,從而產生一個命中註定的無法逃避的人生悲劇與性格悲劇。水若寒正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小時家中被洗劫,他年紀幼小,毫無抗拒能力,而在失憶後(這一手雖然老套,卻是他人生不幸的重要一環),又被仇人所養所用。感激救命之情,感激養育之心及一個男孩對父親的天生固有的信賴與尊敬,使他甘心成為曹佑祥手中的殺人工具,而壓抑了他本性中的善與美。這樣的人生是如此地無奈與無助,因為他無法選擇命運,而是命運選擇了他。由此造就了人生的無奈與慘痛。一個絕望的人生,加強了人物的內蘊與爆發力。

  只要是一個天性未泯的人當然會痛恨這種生活。正如水若寒貫穿全劇的人生之路與心路歷程。本是無知無覺一如既往地去執行任務,卻偏偏遇上了活潑開朗,對生活充滿了憧憬和幻想的少女陸劍萍,啓動了若寒心中隱抑已久的對生的渴望和對美好生命的期盼。就像雪子所說,自從劍萍出現後,若寒就變得不聽話了。因為若寒覺醒了,不再願意受人擺佈,成為別人手裡的工具。他想要拿回自己的生活。而只有陸劍萍這樣的女孩才能觸發若寒那顆本已如死水無瀾的心。這一點佩服編劇,無論是在想像的文學創作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匹配都是相當真實可信的。所以會有那麼多人喜歡趙薇。

  再回到水若寒,一個二十多年來已有的習慣和生活又豈是能輕易被改變的,更何況還有不只一股的強大的惡勢力在時時作祟阻撓,於是就有了若寒的求死。這也是一個弱者在無奈無力下最後的抗爭了。尤其是死在自己心愛的人手中,一死百了,就再也不用受這進退兩難,求告無門的感情的折磨了。不過若寒求死在劍萍劍下,對他而言是種解脫,而對劍萍來說就太殘忍了。死者已逝,可生者卻不得不活受煎熬。可惜劇中並沒有深入挖掘表現劍萍的心理狀況,含糊帶過。

  但是這一情節仍然反映出很多情況。首先,若寒求死雖未死成,卻充分表現出了他內心那份無可排解的痛苦與折磨,親情、愛情、友情錯綜複雜,糾纏不清,只有一死才可解脫。自古道「千古艱難唯一死」,到了死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的時候,那麼這個人活著的生命又是怎樣地慘痛與不堪忍受。由此強化了若寒這個角色的淒美無奈的悲劇感。也為後來的命運的轉機進行了鋪墊。使觀眾在體驗大悲之後才會產生對大喜的強烈認同。當然也就使得若寒最後的燦爛笑容是無比地可愛與寶貴。若寒求死時給觀眾帶來的情感震撼是如此強烈。一個人正在青春年少時卻要尋死,可見生命對這個人的沈重,同時若寒本來仍然可以像以前那樣繼續作一個麻木不仁的殺手,一個人麻木了,也就不會再有痛苦可感覺了。但是,若寒卻不願再屈服下去,他在挑戰義父之流的邪惡,更是在挑戰自己。他是一個有良知的堅強的男人,一旦有了醒悟,一旦意識到舊有生活的骯髒與陰暗,那他怎麼還能再無動於衷地回到以前呢?當他自己已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的時候,他就再也不可能去結束他人無辜美好的生命了。

  如此在美與惡的纏鬥下,在親情與愛情的衝擊下,在希望與絕望中,死確實是若寒唯一的出路和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當然也表現了若寒對命運的最強有力的抗爭:我偏偏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看你這不公的老天還能奈我何?若寒是如此的無助與無奈,一個如此可愛的美麗生命結束了;而若寒又是如此的不屈與勇敢,他不懼死亡:是,我不能活著改變我的命運,但我卻可以以死來洗清醜惡陰暗的生命。我看到這刻只覺得既憐惜又悲憤,為什麼無情的老天總是在捉弄生命的美好,不能讓人生完美無缺?而正是這種缺憾與無奈帶給觀眾巨大的震撼與共鳴。

  其次,這一劍對劍萍的心理衝擊也是巨大的。一個天真無邪,本不識愁滋味的少女,先經家破,後又在被動情況下殺死(險些殺死)自己的初戀情人,於理可通(因為要保護父親),於情卻何堪?於是不諳世事的少女切骨錐心地體驗了人世的險惡與卑微。促進了她的成長與成熟。這樣一劍的刺法有前案例可循:金庸「倚天屠龍記」中周芷若刺了張無忌一劍,宋青書旁觀者最清,知道刺了這一劍後,張無忌這臭小子可就再也不會從周芷若心中抹去了。同理,刺了這一劍後,若寒也再不會從劍萍心中抹去了。經過兩人的生死之路,後面的兩小無猜,相伴走天涯的情節是如此地溫馨可人,真是一對可親可愛的小兩口。

  第三,經這一刺,若寒沒死,卻深受重傷。在若寒的心理創傷之外,又有了身體的嚴重創傷。使這個人物處於極度弱勢之中。若寒扮相俊美(當然指吳奇隆了),有很多一言不發,卻滿臉又倔強又無奈表情的鏡頭,讓觀眾頓生憐惜之心。

  燦若朝陽的美固然讓人心曠神怡,可那種柔弱淒美卻更易讓人心動心痛。這也很符合人類原始潛在的審美觀。所以古今中外,在各類的文學作品中都有許多類似的淒美悲劇角色。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英國作家D.H.勞倫斯的小說。在他的五本小說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好幾年前看的了),男主人公都是那種身體或心理有某種殘缺的人。但外表的羸弱恰恰更強烈地比照出內心情感的強烈與精神的堅韌不拔。所以我覺得如果若寒受傷後,每天只是一副病病歪歪的樣子,我想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喜愛這個人物了。若寒受傷後,他的身體雖然虛弱,可心智卻無比堅強,才使這個看似文弱的少年渾身散發著堅毅不撥真正男子漢的氣質魅力。

  正是這種看似兩個極端的矛盾的相輔相成,使人物更有層次與內涵,更豐滿也更鮮活。當然也就更深深地打動了眾多奇迷的心。例如,他不願接受師姐雪子的照顧,不願拖累雪子,毅然拖著傷弱的身體回東廠,顯出他對有養育之恩義父的忠貞(當然曹是壞人,可當時若寒並不知自己的身世)。回東廠的路上,又遇到朱玉龍和小龍,眼見重傷之下無力抵抗,若寒站在那兒,表情又倔強又氣憤又無奈,瞪著眼睛(眼睛很好看),緊抿著嘴,於是我又一次被深深打動了。及至後來被師父所逼,受刑折磨也絕不出賣義父;恢復記憶明白真相後,幾番舉手要殺曹佑祥,幾番心理鬥爭,終於不能下手,而放過曹佑祥,甚至為了救曹佑祥以報養育之恩,隻身與師父周旋。情形危殆,卻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更顯得這個人物的堅強可感與可敬可愛。

  只有經過如此大起大落,悲歡離合之後,若寒和劍萍在一起的日子雖然短暫卻是如此美好與真實。只有苦難後,才可知平凡生活的甜美,才會倍加珍惜已得到的東西。其中很讓我感動的是兩人在亭子裡釣魚,互相稱呼小若寒、小劍萍的那段情節,兩人作出小兒女態,如此自然活潑,親密無間。只讓我想到愛情的純真和美好。每次看到這兒時,嘴角就不自禁掛著微笑,心中柔情無限,回憶起當年和老公在大學談戀愛時的情景。因為沒有地方可去,他和我就圍著校園一圈圈走,手拉著手,在冬夜的寒星下,聽他低聲唱盡一首首老歌。這樣一走就是幾個小時。我只能說天下最美麗最溫柔的感情就是愛情了,正是這種愛情的美妙,正是如此這般的溫柔可人,才能解凍若寒冰封麻木的心,才讓他發現生命中除了痛苦和無奈,還有生命的美好與希望。這也是蕭十一郎為什麼寧可清醒地體味愛情的百般滋味,也不願買醉麻木自己的原因吧!愛情又會使人堅強有力,給人勇氣,才會使若寒與劍萍兩個人在明知死亡將近時仍能坦然面對與接受,而且更加懂得享受此一時刻生命的美好。

  到若寒被曹佑祥打死時,若寒指責曹的一段話也很感人。罵壞人解恨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壓抑已久之後,若寒終於完全徹悟,一針見血地指出曹的虛偽與自私,同時也道出自己的心聲:看朝陽,賞落日才是若寒心目中最美好的東西。這也是若寒生命將結束時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所以若寒在死時才會面帶微笑,表情安詳,甚至還有一種幸福的表情在臉上。若寒死在劍萍面前的那組鏡頭確實美輪美奐,讓人眼睛濕潤,卻又嘴角含笑。這是若寒最美麗的結局了,他生的時候淒美動人,死的時候也是淒美動人。套句若寒的壞師父的話:就像那美麗的櫻花一樣在盛開中凋謝。在人們滿心憐惜的時候,帶來最大的美的享受。

  海明威的作品慣用這類美感表現。他書中的角色總是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候,突然因某種意外(命運之手?)喪生,於是常讓我感到巨大的痛苦與折磨。我常常不堪忍受他書中所表現的那種巨大感情的衝擊,可卻著魔般地差不多看了他的所有小說。他是我最恨的作家。那種極度痛苦與極度歡樂的感情衝擊,讓人幾乎窒息,幾乎想忍不住摧毀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東西。若寒的死就像一件美麗的自然精品,被毀掉了,使人劇烈的心痛之後是強烈地感動。這可能就屬於或接近美學裡面最高層的悲劇美。也許弗洛伊德說得有理,人人內心深處都有自虐與虐待他人的傾向。好像對極美的東西,當愛到極度時,就會渴望毀掉,好能體驗那種極致的碎滅的美。真是有點變態。

  書歸正傳。到後面若寒死而復生等等情節時,我同意其他人的看法,純為劇情需要而做,當然也是為了滿足人民大眾的心理慣性。至少對我而言,若寒之死,美則美矣,可若寒如果真就這麼死了,我可太不甘心了。我還是喜歡看到這世界多點高興的事,喜歡看到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祝願吳奇隆和馬婭舒,馬婭舒看起來是個好姑娘。

  有一點我一直感到奇怪,若寒這樣一個美好角色卻出現在這樣一個有很多缺陷的劇作中。也許這也是一種缺憾美?許多人抱怨若寒在劇中的情節太少,刻畫不够充分,一方面我也覺得遺憾,應該多給若寒戲份,尤其是我看得是大陸版,實在是删掉了不少好戲,但另一方面我在想,也許這反而是不幸中之大幸。因為正是劇本身未能充分詳細地表現若寒,留給我們更多想像的空間。使我們參與進去,自動去添補若寒角色的空白,讓這個角色在我們心中更加豐滿完美。否則一旦被導演或編劇寫實了,說不定會喪失現在所帶給大家的美感。就像古代文人所作的詩意潑墨,在畫面上留有大片留白,好讓觀者能縱橫想像,在心中的畫意更臻完美。

  水若寒是我所看過的影視劇中最美好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這首先是編劇的神來之筆,功不可沒。另外,那當然是吳奇隆的演繹使這個角色才真正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我一直不喜歡長相太俊秀的男孩(人),因為太漂亮會使男人顯得脂粉氣太重。男人更重要的是氣質。但這次我覺得吳奇隆的水若寒是如此美麗,五官精致可愛,卻又不失男人的果敢剛毅。若寒俊秀的外表是這個角色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時,若寒內在的性格魅力才是使這個角色真正鮮活起來的更主要原因。我覺得吳奇隆本身的某些性格與若寒很相像,他當時仍還有些青澀的演技反而加強了角色的立體感和角色含蓄內斂的性格。他在此劇中更接近於本色表演,也許是無心插柳?不知道,只有吳奇隆自己知道了。

  我認為好演員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演員相貌不一定出眾,但演技精湛,可化身千萬,不露痕跡地融入各類角色,這些演員成就最高,如達斯汀.霍夫曼,湯姆.漢克斯。而另一類演員,個性魅力永遠附著在每個角色身上,或多或少,或明或暗,角色與演員本身個性相輔相成。一旦遇到性格相近的角色,便能發揮地淋漓盡致。當然一方面仍得有很好的演技,另一方面就與演員本身獨特的氣質與內涵無法分開。

  我認為吳奇隆屬於第二類。在拍俠劇時期,吳奇隆剛服完兵役,事業與人生都處在一個矛盾複雜的十字路口,現實生活中的仿惶與無奈,焦慮與希望,也許就不知不覺地融合體現在角色中了(對不起,我強加臆測了),使角色在本身魅力之外,更自然地體現出扮演者吳奇隆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所有吳奇隆扮演過的角色中,我還是更偏愛那些沈穩內斂的角色。可惜至今還沒有一部戲完全充分地展現出吳奇隆的特質與魅力。等待張之亮的「絲路豪俠」,希望能更上層樓。



回品評《俠女闖天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