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絲路》8:唯美寫實

《至原發表討論處》

作者:山居
2005/07/28



  ──原本這一篇應該是檐上青青草欽點的「雜言隨筆37」,後來那篇東西讓山居半途而廢了,那只能把這一篇「解讀《絲路》8」賠給檐上青青草罷。反正山居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青青草自己看著辦吧。

  又及,TO 青青草,寫的太趕,可能會有許多漏洞與病句,結尾也不知該如何來收,不好意思了。



一、

  因為自己的武俠情結,不但看的武俠小說多,曾經去看過一些武俠的影視作品,知道的第一個香港導演的名字就是徐克。也零零碎碎的看過幾段介紹中國武俠電影發展軌跡的記錄短片一類的東西。



二、

  在20年代末開始,上海明星電影公司張石川先生製作的《火燒紅蓮寺》系列武俠電影可以算作中國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造成很大的社會轟動與票房收入。由於當時社會的動盪,普通百姓便在武俠電影中揚善去惡、鋤強扶弱的英雄主義色彩中找到了虛幻的心靈安慰與滿足。

  一時間,各種武俠電影如雨後春筍而出,成為當時上海灘上與古裝片、文藝片鼎足而三的電影類型。武俠電影在利用電影這個嶄新手法時候,也從當時的舞臺戲曲中吸收了許多創作養分,包括劇本故事、打鬥手法、人物造型等等。

  甚至許多著名的武俠電影明星本身,就是從戲曲武生或武旦轉行而來。而且,當時的電影特技已經製作的相當精良,吊鋼絲、噴煙霧等這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手法,其運用已經相當成熟與普遍。

  由於武俠電影從一開始就出現的類型化、單一化等弊病,至40年代上海的武俠電影逐漸衰敗。從5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的逐漸開始興盛,便慢慢接過了上海武俠電影的旗幟,將這個電影類型繼續推向前進與再次的繁盛。其影響日益廣闊,甚至後來還出現了李小龍、成龍這樣國際性的動作明星。

  可以說50年代以後至80年代這段時間,香港武俠電影是很明顯的「寫實派」風格,講究一招一式的硬橋硬馬,吊鋼絲這類飛簷走壁比較少一些、粗糙一些,電腦特技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武打場面都是完全靠演員真實的打鬥來完成。

  那個時代的武俠片,限於攝影技術、攝影設備以及人的眼界、觀念的內部外部原因,武俠片中的武打技術主要靠演員自己的武術根底,其武俠作品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演員本身深厚的武功根基上面。從主角、配角甚至到跑龍套的,那時的香港電影中可以說高手無數。演員中的李小龍先生、成龍先生,以及導演中至今仍然活躍在人們視線中的劉家良先生等等,莫不如此,都是本身就身懷絕技的專業人士。

  但是隨著觀眾眼界的日益增長,「寫實派」主要依靠的「人力」逐漸而窮,不能再作出突破人體極限的東西來滿足觀眾的需求了,武俠電影又需要尋找新的方向與出路。

  於是進入90年代,隨著各種外部技術的進步,在武俠片中開始大量引進電腦特技和嶄新的攝影手法。以徐克導演為代表的一批港臺電影人登上了歷史舞臺,對那時香港武俠片注入了再次前進的動力。開始出現武林高手在半空中飛來飛去的鏡頭,追求「快」、「更加快」的動作,追求「美麗」、「更加美麗」的畫面……徐克加上李連傑的黃金組合,《方世玉》、《黃飛鴻》系列……古裝武俠片進入了又一個「寫意派」的黃金時代。

  於是,武俠片從一個極端慢慢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逐漸的飛天遁地,飛沙走石,飛光流影,不再需要演員的武功根底,只需要功能越來越強大的電腦軟件。畫面固然越來越漂亮,卻也越來越虛假。終於,徐克導演也遇到了《蜀山傳》的走火入魔,敗走麥城,以至於蟄伏數載,反思出路。

  至於說近兩三年的一些所謂武俠電視劇,則更加向電腦化方向發展的厲害。只要一動手打架,就常常激光道道亂飛,爆破處處轟鳴,可惜又不象電影那麼投資大,作的實在不怎麼地道,看的人直搖頭。



三、

  這幾年,隨著整個電影市場的不景氣與電視劇市場的相對活躍,以及大陸影視實力的上升,形成了港臺影視人登陸內地的風潮,「合拍劇」一時風行。在這股風潮中,武俠片這個類型也出現了新的轉機。從張紀中先生翻拍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開始,大製作的武俠電視劇令人耳目一新:首先故事情節上相當的忠於原著,在武俠精神內涵的挖掘刻畫上也更深一些;導演與幕後人員中大量出現著名的港臺工作人員,來學習其豐富的拍攝武俠片的經驗;作品的演員陣容不但影視明星大牌多多,配角客串也雲集全國各個文藝劇種名人;經常出現的大場面可以說真正還原了金庸氣勢恢弘的小說場景,走遍中國大好河山的外景更是令以往習慣於攝影棚的港臺武俠片相形見拙……

  可以說,這幾年大陸連續出現了不少這種大製作的武俠電視劇,無論《笑傲》、《射雕》、《天龍》、《連城訣》、《萍蹤》……都堪稱精品,為「武俠片」這個類型重新找到出路,吸引觀眾立下汗馬功勞。但唯一在「武打」這一塊,卻依舊沒有脫出90年代香港「寫意派」影視作品的路數,自覺未免美中不足。



四、

  可能是因為看多了這種「寫意派」武俠片後,形成了審美疲勞,又開始有所不滿,希望回歸真實。有句話說:事物總是呈現螺旋上升的形態。於是,又有電影人開始製作一些既真實又美麗的武打場面來吸引現代觀眾的眼光了。

  看完《絲路豪俠》,看到的便是創作人員在這方面的努力尋求突破的意圖和嘗試:試圖將早期香港電影「寫實派」的一招一式、硬橋硬馬的真實打鬥與「寫意派」講求畫面美感與場景的整體氣勢能夠盡可能完美的結合起來;既避免「寫實派」的失之於粗鄙,又避免「寫意派」失之於虛假;努力創造一種「真實的美麗」的武打風格,一種可以稱之為「唯美寫實派」的武打風格。

  在《絲路》中,看不到飛天遁地的特技,看不到激光亂飛的特效,導演也不喜歡經常使用人多勢眾的所謂大場面,弄的鬧哄哄的。但所有的武打場面一看便是以演員真實的武功根底為基礎下精心設計的,精心拍攝的。

  觀眾可以看到的是:快慢鏡頭的相互結合,背景音樂的渲染烘托,場景情節的層層推進,導演對於場面的控制,對於鏡頭角度的選擇,對於電腦特技的屏棄,真材實料的兵器,加上絕非常人所能作到的瀟灑有力的武打動作……這些都是需要武戲導演,武術設計和演員多方面的實力高超下的共同配合。尤其看的出,整部作品的武打風格、武打技巧都是走的實用路線,好比中國武術中的套路與散打的分別:套路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具有表演的觀賞價值;而散打則講求靈活機動的實戰作用。於是,給人一種非常真實的感覺,很舒服。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編劇導演、演職人員的分寸卻把握的恰倒好處,情節的設計、人物的性格設定、全劇俠義精神的支撐,不到逼不得已絕不出手的原則(這一點讓自己想起古龍筆下葉開的出手飛刀,有些悠然神往。)……所以絲毫不覺血腥,卻給人一種處處都是美的享受的奇怪感覺。

  看過吳宇森的電影,覺得是現代的暴力美學,現在又發現了一片古典暴力美學的天空。

  腦海中有幾場留下特別印象的武戲片段,無一不是個中翹楚。

  例如,燕逍遙與咒奴的幾場激鬥,無論是在黃沙滾滾的大漠,還是在濁浪滔滔的大河,在那種特定的給人特別遼闊雄壯感覺的自然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爭鬥竟然與這環境一樣給人特別遼闊雄壯的感覺。

  在大河之上的那場打鬥:滾滾的河水波濤洶湧,河水那麼渾濁,又是那麼激烈,長鏡頭由遠及近,慢慢搖過,沸騰怒吼的濤聲配合著悠遠沉靜的音樂,本該是對立的快與慢,竟然十分的絲絲入扣,整個場景那麼的大,那麼的遠,竟然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民族魂」三個字。

  一群白衣的咒奴圍著一身灰黃的燕逍遙,踏足河的中央,厚重的刀的飛舞,跳躍的人在飛奔,與洶湧的河水在一起沸騰,在一起呼喊,似乎與河水化為了一體。本該是十分激越的畫面,可是導演使用了慢鏡頭的處理手法,與那悠遠沉靜的音樂一般的慢鏡頭,最後什麼聲音都被過濾了,只剩下了河水奔騰的聲音應和著沉靜的音樂。越是如此,反而看的人越是激動,只覺天地間只剩下了這幾個人。人物的動作慢了下來,可以看的很清楚,可是那種打鬥的節奏感、動作力量的爆發感,整個場面的激烈遠勝於那些千軍萬馬,飛沙走石,天地變色。即使過了許久時間,每次回想起這個場景,依舊覺得激動不已,覺得這才是真實的豁出性命的生死之戰,覺得黃河文明的「民族魂」的雄壯激越在壯烈胸懷。

  老實說,看過了《絲路》也有個缺點,那就是再看其他的所謂古裝武俠片,總覺得那種武打戲實在太裝腔作勢,太虛假,一點勁也沒有,就象上海人吃過了大閘蟹,實在對蟹肉棒提不起任何興趣了。



五、

  最近,徐克導演閉門數載,反思內外後重新出山拍攝的《七劍》快要播放了。看過一些徐克導演對於自己這部最新力作的介紹,居然也是一部宣稱要「回歸真實」的武俠作品。同樣也是宣稱要吸取《蜀山》的教訓,從電腦特效的誤區中走出來,要利用演員的真實打鬥來展現中國武術的魅力。徐克導演這一次的合作夥伴居然是香港七八十年代著名的「寫實派」的武俠電影導演──劉家良先生。相信,《七劍》上映以後,很有可能又會改變一下中國武俠影視作品的風格走向了。

  心中頓時又喜又悲,五味紛陳,《七劍》與《絲路》,同樣是以中國的西北大漠為地域背景,是古裝武俠的作品類型,導演一個是徐克,一個是張之亮,是香港同一等級的大導演,從徐克導演以前作品的畫面風格來看,《絲路》的畫面美麗絕不會輸,甚至有過之。而《絲路》在突破現有武俠作品風格,尋求「回歸真實」,探索「唯美寫實」道路上更走在了《七劍》的前面。或許,《絲路》唯一不如《七劍》的便是明星沒有《七劍》那麼多。

  或許,這才是大製作的實質:一部作品幕後製作需要1000萬,不算大製作,但請上一個明星的片酬足夠拍攝一部戲,於是變成了2000萬,如果3個、4個、5個明星呢?幕後製作還是只有1000萬,但總成本可就是讓人咋舌的數字了,這戲也就成了引人注目的大製作了。

  可惜,影視作品不是拍完就算數了,《絲路豪俠》的投資方在宣傳上的商業頭腦超級白癡,其智商接近0,將這麼一部「歷史背景刻畫注重真實;人物塑造與情節設計複雜化、非臉譜化、非套路化;注意挖掘中國傳統武俠精神,弘揚人性;外景取景、攝影畫面與音樂配樂風格唯美脫俗……」各方面都這麼出色,尤其在武打風格上面有超前意識的好作品給白白浪費了。

  只知生產,不知銷售,卻不知現代商業以銷售為龍頭,以銷定產的最基礎的原則。

  可惜。



回品評《絲路豪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