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隨筆42:閒看雲起水東逝

《至原發表討論處》

作者:山居
2005/10/03



前言

  在要寫「雜言隨筆41」時候,剛開始有些猶豫是先寫《花月佳期》,還是先寫《動感地帶.鐵拳浪子》。躊躇了一下,還是決定先易而後難,先簡而後繁。現在,將《花月》掃完後,近期似乎沒什麼可以分心的東西了,終於可以正經的寫一些關於《鐵拳》的東西了。

  一直沒有正經的寫過關於《鐵拳浪子》的東西,其實,原因和《絲路豪俠》差不多,當初是想等合適的時機,等哪天大規模播映的時候,再和人來聊一下。不過,也和《絲路》一樣,時至今日,看來也已經沒有什麼再等下去的必要了。那就不拖著了。

  其實,從《鐵拳》的碟片推出至今已經一年多了,很多網友都已經寫過關於《鐵拳》的文字了,從劇情故事到角色性格,都說的很多,也很好。如今再要寫關於這部戲的東西,也玩不出什麼太多新意,也無非吹捧自己偶像幾句,好像沒什麼太大意思。

  想了一下,或許可以換個角度吧:從故事、人物中脫離出來,從這劇情故事、人物情緒的這「紅塵的一江春水」中走上岸來,抖一下沾濕的身子,站在岸上,拍拍雙手,換一種旁觀者的心態來看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如何「浪花淘盡英雄」的:閒看雲起水東逝。



正文

一、

  看百網的新聞,《動感地帶》的第一部──《鐵拳浪子》是吳第一部真正意義上面挑大樑的作品:幕前是男主角,幕後是製作人,對內對外都是關鍵人物。可以說,吳探測一下自己在演藝圈的綜合能力究竟已經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高度,自己將來又可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通過《鐵拳》,可以算是真正起到了一個「試金石」的作用了。

  自己覺得,「製片人」這個角色總有些像一家企業的管理部經理,沒有直接參與企業供、產、銷各個環節的直接具體工作,卻是負責這三個部門、環節的統籌與協調合作,和誰都脫不開干係,是一個企業真正的大管家。

  吳第一次做這個大管家,看下來卻好像更擅長於“產”這一塊的管理,而拙於“銷”,至於說“供”,還算不錯。



二、

  談及《花月》,難免提到《梁祝》;說及《鐵拳》,不由總會想起《絲路》。

  《花月》之于《梁祝》,《鐵拳》之于《絲路》,未仔細看《鐵拳》以前,乍看下,原以為兩者的關係會比較類同。同樣是前後腳的作品,同樣有類似的拍攝風格,但看完《鐵拳》,明悟,畢竟是不同的。

  《花月》是全然的跟風《梁祝》,同一套的班底,水平的差異來自於給人「不夠用心」的感覺。而《鐵拳》與《絲路》,並非同一套製作班底,勉強只能應該說略有些師承痕跡吧。而且兩者表述的故事、主題都是相差甚遠的,給人一種略有些兩個世界,無從比較的感覺。

  不過,如果不是強求比較的問題,這兩部作品,雖然是一個古裝武俠,一個是時裝體育,題材風馬牛不相及,但總覺得兩者有些地方很相近,攝影風格、立意層次……甚至覺得兩者可以說都是屬於那種「水桶原則」下的非正常優秀作品的典型代表:

  優點十分多,也十分突出,可惜,由於出於外部的一些因素,卻也出現一個讓人為之可惜的缺點。就如同一個很大的水桶,卻有一塊木板高度明顯不足,就決定了這個木桶的容水量大打折扣,使得一部本來很有可能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的一部戲就這麼可惜了,頗有些「非戰之過」的意味。可惜,實在可惜。

  一件商品的實現價值需要經過供、產、銷三個環節,具體到一部電視劇作品大致就是前期的劇本編寫、人員配備、資金投入,中期的幕前拍攝和幕後製作,後期的審批和銷售播映。

  拋開銷售環節暫且不去考慮,從整體上考量,覺得《絲路》的優點是在前期、中期的成功:前期劇本寫的很好,帶有懸疑色彩的古裝武俠故事,尤其自己欣賞的是這部作品的立意很高,格局很大;從幕後的導演、監製、音樂……到幕前的演員,不是最貴卻是最適合,也就是最好的;資金相當充足;由於前期的資金充足、選擇製作班底的成功,造成中期拍攝風格和製作的精良,真是很好。

  《絲路》的問題猜想是出現在拍攝完成後的後期剪切,造成故事情節脫節、故事節奏失衡,正好碰到導演拍攝時候表現手法的內斂風格,客觀上加劇了這個缺點造成的實際後果的嚴重性,以致顯得整部作品有些頭重腳輕的比例失調,到最後階段有些「情節無法承載主題,壓不住陣腳」的感覺。

  而同樣拋開銷售環節不去考慮,在整體上考量,覺得《鐵拳》的主要毛病主要出在前期的準備環節:有劇本問題也有資金問題。

  資金問題,應該是顯而易見的。記得,那時寫過幾段例子,《鐵拳》中的廣告有些向偶像劇靠齊的感覺:太多太明顯。總覺得,一部作品作些軟性廣告就可以了,弄到太明顯,給人感覺總有些急吼吼的小家子氣。

  其實,那時看到這些太明顯的廣告心底實在覺得很無奈,甚而至於,略有些“澀”的感覺,幾乎可以想像製片人籌錢時候的窘迫模樣了。資金不足,有很多事情就沒法子做的很精細了,所謂的「慢工出細活」,就成了奢想。

  唉,說來傷心,不提了。

  至於劇本問題,看完整部作品,覺得故事中所涉及的“東西”其實很多,提出了不少成人的現實問題,也很好的弘揚了體育題材所應該弘揚的堅強不屈、奮發向上的精神,關於親情、愛情、友情,寫得相當真實。整部作品像《絲路》一樣,其實立意和格局都是相當高的。

  一般體育片很容易陷入偶像片的套路,但是應該說,《鐵拳》的故事、立意都絕非一部常見的體育偶像片,就好像《絲路》絕非一部常見的武俠偶像片,總覺得兩者都是拍給成人看的片子,很多東西都更容易引起成人的思想共鳴。

  但,終究還是感覺劇本寫的有點兒“粗”:大的框架搭的很好,但一旦具體實施起來,發現很多實際的具體細節方面,都沒有完全考慮周詳,有很多需要調整、改進之處。例如,提出了許多成人的現實問題,很好。但有些時候,這個問題的具體表現方式找的這個“點”,有些不夠准,所以,弄到最後,總有些隔靴搔癢的感覺。

  琢磨著,當初在網上看到新聞說《鐵拳》的編劇是當年《梁祝》的編劇,是個香港人。可能,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對於內地具體情況不夠「深入」的瞭解,造成了一個框架很好的劇本卻出現了具體細節的「水土不服」?從而影響了整體質量?

  而,一旦先天的劇本這塊“粗”了,上游失之毫釐,下游便差之千里了。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題材問題,大的方向很好,再具體下去卻略有偏差。



三、

  覺得,吳選擇體育題材的電視劇作品可以算一個比較聰明的決定,無論從大環境的考慮,還是具體到個人所長的考慮,算起來都是一個比較好的抉擇。

  從大環境來說,一個成熟的市場,除了商品數量的充盈,在商品的多樣性上也應該是豐富的,這就是所謂的細分市場,不同性質的商品針對不同特性的細分人群。反映到影視劇市場,就涉及到作品形式、題材類型這些東西了。

  在中國內地,真正的影視劇市場的形成時間還比較短,雖然這幾年的大發展相當的迅速,但這只是個發展了“量”的問題,論及商品品種多樣性,細分市場方面比較其他娛樂發達市場便遜色不少了,還有許多可以學習之處。

  例如,從題材多樣性來說,有時候看電視節目,介紹一些西方的影視劇市場:文藝、情感、動作、科幻、槍戰、紀實、體育、歌舞、懸疑、偵探、戰爭、歷史、驚悚、心理、神話、傳記、搞笑、倫理、家庭片……不一而足,互分天下,各領風騷,滿足不同觀眾的各種口味。

  而且,每個品種都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叫的響字號的作品來掙得市場一席之地,來掙得各種類別的獎項,絕非只有常見的一些商業片來撐市面主流。連《華氏911》和《帝企鵝日記》這樣被認為的冷門類型作品,都能在美國這種高度商業化的市場名利雙收,可見多樣性市場下的繁榮景象。

  相比較而言,中國內地電視劇市場的作品題材似乎便比較狹隘一些了。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尼爾森調查公司經過長時間的普遍性的調查發現,在中國電視節目的傳統黃金檔:19:00—22:00,電視劇收視主體主要是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和中低年級,學習壓力相對較輕的年輕學生。於是,以市場為導向,迎合這些觀眾口味的情感劇、搞笑劇成了當前許多影視製作公司的不二選擇。往往這兩種類型的作品便已經占去了電視劇市場的半壁江山。

  長期如此的結果便是電視劇題材的逐漸單一,電視劇題材跟風、撞車事件層出不窮。兩部《勾踐》同時拍攝,三部《名捕》同時上映,四部《朱元璋》同時宣傳,五部《孔子》同時上報審批……打開電視,看看新聞,此類事件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其實,與其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大家在這一畝三分地爭個你死我活,還不如學學西方市場成熟經驗,好好想想有沒有另闢蹊徑的可能,在另外一個地方再挖個一畝三分地,也不是沒有可能。與其困守原地,固步自封,不如重新出發,殺一條路出來。與其一昧迎合觀眾,不如想想能否引領觀眾。

  關於這個話題,前段時間看《藝術創造論》中覺得有段話寫的很好,把自己心中所想卻沒法準確表述的想法很好的講了出來:

  「其實,真正自由的藝術,並不會消極的適應周際,它總會一再的突破老的適應關係,由自己來建立新的適度。……同樣,對於美的對象,欣賞者如果完全陷入適應,兩者的審美關係就趨於疲頓。驚喜感失去了,發現的樂趣失去了,主體對於對象的趨求意向失去了,美的價值,自然也隨之銳減。」



四、

  相對而言,《動感地帶》的體育題材,在中國內地目前的電視劇市場中就比較少見一些,是屬於後者的勇氣可嘉了。

  總覺得不明白,在和平年代,體育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的關注點。亂世看戰爭英雄,盛世看體育英雄,體育是和平年代的一種「和平的戰爭」。現代媒體,報紙有專門的體育版,網站有專門的體育網頁,電視臺的專業分類中也總有個體育頻道,怎麼到了影視作品中就把這塊大蛋糕給拋棄了呢?

  而且,體育帶給人們的總是那種堅強不息、奮發向上的健康印象和青春氣息,是媒體正應該大力弘揚的精神。瞄準這個新興市場,將來一定大有所為。製作體育題材,弘揚一下體育健兒堅強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和青春氣息,給電視螢屏前帶來一縷清新的陽光,有何不好呢?

  尤其,涉及到北京08年奧運會的這個具體事件。就好像05年抗戰片的大行其道,相信到08年前後,體育題材同樣會是一個被關注的熱點,而04年又是希臘奧運會的奧運年,又是一個預熱的“點”。

  算來,按照原先從網上看來的新聞推測,猜想《鐵拳》本應該是在03年秋冬拍攝,04年夏秋出售的構想吧?那樣,拍攝季節正好是上海一年最好的天氣,秋高氣爽,天氣相對乾燥宜人。(一旦進了真正的冬天,上海的濕冷,呵呵,雖然自己是上海人,這麼說自己的家鄉不太好,可還是忍不住要說:「冬天的上海真的不是一個人能待的鬼地方,太潮濕的陰冷了,要出人命的。」)按照正常的後期製作時間,那麼算來,出售季節則正好是希臘奧運會的前後,正好趕上這個比較熱的“點”,容易引人注目,從而取得較好成績?

  如果說從吳個人來說,動作自然也是拿手。體育題材,尤其是格鬥類的體育項目,也算一嘗夙願,彌補自己當年不能從事體育行業的遺憾吧?記得03年冬,寫過幾句關於《鐵拳》的猜想,就是從這個方面闡述的。今天,在看完整部作品的內容,看劇情,更堅持了這個觀點了。

  而從自己熟悉、拿手的方面、類型入手,可以以自己當初在體育行業的豐富經驗給編劇、導演很多「作為一個內行人或者說是過來人」的意見、建議,無形中降低了工作難度,自然上手就快,作品質量也會比較有保證了。

  所以說,從大方向來說,選擇「體育」,正是應該。但,再細分一層,體育題材下面,格鬥類的體育項目,為何要選擇散打呢?

  劇本在前幾集大量提到了2008年奧運會這個熱點,卻弄錯成散打在08年也是正式項目,以致後期的更改痕跡十分明顯,漏洞哦。想搭順風船北上,卻跳上了一條南下的船,呵呵。

  其實,稍微關心一下內地的體育界,應該能夠查到,如果體育項目選擇跆拳道會更接近現實,更適合,把主角們追求爭取08年奧運會跆拳道項目的入場券豈非更好?

  00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跆拳道首次列入奧運會正式項目時候,中國就已經得過牌,04年希臘奧運會上,跆拳道也是豐收,中國專業跆拳道選手的水平在世界上絕對是高的。所以,到了08年北京奧運,在格鬥類項目中,跆拳道絕對值得期待。對於普通觀眾的吸引力也會更大吧?

  而,從社會普及層面,跆拳道館也遠多於散打館。記得在大學時候,就有好幾次有跆拳道館來學校推廣、招生,那時也有一些同學就學習來了強身健體。而自己現在居住的這個區,就已經見到有三家的跆拳道館的招牌了,卻連一間散打館也沒見到過。散打,只是中國特有的格鬥類項目,遠遠沒有走向世界,在普通大眾中的推廣程度其實也遜色許多。

  而且,從演員本身的專業特長來說,比起散打,跆拳道項目也要顯得更為專業吧?

  真是有些不明白,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捨易而求難,難道純粹是為了追求散打的觀賞性?但跆拳道的觀賞性也不差啊。

  只能說一句:「急了,粗了。」

  劇本顯的略「粗」的地方自然不止這麼一個,不過所謂響鼓不用重捶,點到即可。說多了,反而把小毛病說「大」了,倒弄的草木皆兵了。如果弄到適得其反了,那就沒意思了。



五、

  但是,如果《動感地帶》系列要第二部、第三部……的這麼繼續拍下去,如果要推舉編劇,自己還是希望由《鐵拳》的這個編劇來編寫。他本身的水平還是很高的,唯一需要改進的就是得給這位編劇配幾個助手,幫助他一起不厭其煩的改稿子,把一個框架很好的半成品仔細琢磨成一件精細的成品傑作。

  記得,看一些影視作品成功後,採訪主創人員在介紹經驗時,總提到說,當初怎麼辛苦創作劇本,怎麼幾易其稿,多年打磨,反複思量,為一個細節而推翻重來。《動感地帶》只怕也得學學人家那樣沉住氣,在前期準備上耐住性子慢慢打磨,才可能出「精」品哦。

  自己琢磨著,希望吳的《動感地帶2》最少花2年以上時間寫本子,起碼改個5遍以上,否則最好還是等等罷。

  如果這樣,劇本應該不會再成什麼問題。

  而資金方面的問題,解決方法恐怕只能找個「靠山」了:尋找一個國內大的製作公司來合作,一方面可以解決前期資金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對方成熟而又強大的銷售渠道來解決後期宣傳銷售的問題。

  讓第一次做「大管家」時的吳,在「供」、「銷」這兩塊出現的薄弱環節可以堅實起來。如果,能夠找到這麼一個合作夥伴,那就再好不過了,就算可能在利益分配、工作理念……這些上面要有所妥協,畢竟還是得大於失的。要獨立單飛,也最好等到《動感2》成功了,在「供」、「銷」兩塊的底氣足了,翅膀硬的時候再飛吧。

  心目中的幻想,最佳狀態是:

  吳在05年底拍完《墨子攻略》以後,暫時歇一歇。吳在04年-05年拍攝的這三部電視劇,一部電影應該在06年進入上映高峰期,這些作品的製作方來頭都不小,應該會有許多宣傳行動,會占去吳的不少時間。

  那最好是一邊「演員吳奇隆」做影視劇的宣傳,另一邊是「製片吳奇隆」做《動感地帶》的前期準備。同時,有時間考察國內環境和自身情況,再仔細的、好好的考慮一下未來的方向問題。(總覺得,此刻的吳在演藝事業上處於前所未有的好的狀態,也處於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選擇關頭。)

  到06年夏,《動感》的第二部開始拍攝。從拍攝到後期製作完成,那就到07年了。如果,《動感2》能夠順利銷售完成,那麼就趕在08年體育題材作品大潮蜂擁而至的潮流前端,在07年下半年,《動感2》如果能夠大規模上映那就最好不過了。「製片吳奇隆」的工作此時大致告一段落,此時,「演員吳奇隆」的那四部影視作品的播映宣傳經過這些時間也應該告一段落了。

  到07年,應該已經確定新的起點了,那就開始重新出發。



六、

  寫著寫著,忽然發現,隨心所欲、天馬行空的瞎塗一氣的結果就是:到現在還沒誇過《鐵拳》的編劇那個故事框架、立意理念,搭建的究竟好在哪裡,是怎樣作到讓自己感覺「與我心有戚戚焉」的呢?從而會希望,一直由這個編劇繼續擔任《動感》系列的編劇工作,最終完成一個風格類型統一,水平漸次而上的「作品系列」。

  可是,如果要寫這方面的東西,豈非又要跌進那「一江春水」,隨著故事情節來「隨波逐流」,陷入「情緒的洶湧波濤」中了?那豈非又要和自己在開篇時候的設想:希望站在岸上看「江水長東」的立場,背道而馳了?

  頭痛中……

  算了,要跳江也等下一次再跳吧,此刻,山居的懶病又犯了……



回品評《鐵拳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