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決策者之洞識與決斷--趙匡胤與李後主的第一次過招

《至原發表討論處》

作者:Amanda_Lu
2005/09/01
轉自中視「他愛江山我愛美人」討論區



  在8/31所播的【他】劇,趙匡胤與李後主因江正的穿針引線,有了第一回合的過招。

爭點:南唐新幣政策
正方決策者:李後主
反方決策者:趙匡胤
正方(明處):韓熙載、徐遊等朝中大臣、韓熙載的家財。
反方(暗處):江正、趙光義、趙普、石守信的十萬緡。
地點:金陵
贏家:趙匡胤贏得帝王的城府與對李煜正確的認識
最大輸家:金陵百姓

  所謂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由於一項政令的推動,所牽涉的層面甚廣,所動用的資源甚多,包括執行人力、所支配的物力,尤其是公帑,這些資源均已投入,若未達政策所欲達成的目標,只剩宣告政策失敗一途,可怕的是,所損失的資源遠比官員所貪污的還多,資源的復建已永無可能。

  因此,決策者在衡量利弊得失時,其洞識力與決斷力往往是成敗的關鍵。

  洞識力係指決策者的非理性思維,也就是直覺;決斷力則係指決策者的果敢堅忍,也就是魄力。

  一名決策者若擁有對該政策長期的觀察,而產生有助於決策的直覺,以及不畏輿情、堅持貫徹政策的魄力,再加上善於對人事的掌控,其所為之決策,勝算率高達九成五。

  尤其在中央集權的帝王時代。

  李煜的新幣政策原本立意良善,既可拯救百姓於水火,又可收國富之效;而韓熙載推動此令,其進度的掌控,執行時可能遭遇的問題皆已在其心中,他適時提出反制之道,散盡家財應付投機之徒,還成功擺了不對眼的徐遊一道,此舉可媲美張良之才-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韓應可成為輔佐後主的良相。

  可恨徐遊這個程咬金!

  原先趙匡胤不願介入此爭點,其所持理由為李煜此舉乃利民之策,且南唐遠比北宋富庶,即使此舉恐讓南唐壯大,但北宋確無與之較量的能力;無奈趙光義與趙普的躁進,向石守信借款十萬緡,輕言借予江正,然江正卻已節節敗退,恐怕就要血本無歸。趙長嘆。

  無奈江正這個劉阿斗!

  李煜確實慧眼獨具,他贊同韓熙載推動新幣的必要性,也看出南唐國幣必須整頓,以富國利民,李以百姓家國為念,下令推動新幣政策;更善用能臣韓熙載,為此仗的前期告捷。

  趙匡胤以其過人的洞識,直言若介入對宋不利而不願出借;無奈其弟與其臣的狂妄,以及遠在金陵,只有逼走青山寺住持能耐而無運籌帷幄之才的江正的不才,以致北宋對南唐第一場非正式戰爭,在一開始即兵敗如山倒。

  李雖有好的開始,卻未有成功的終局,徐遊這個程咬金固然可恨,朝中大臣不合亦是導致敗仗的原因之一,但究其主因仍是李貫徹新幣政策的魄力不足,不但辜負韓的將相之才與自己的非理性直覺,甚至間接導致金陵物價波動,百姓民不聊生,鐘后所言從嘉善良、無爭的個性只利於太平盛世一言,一語成讖。

  趙眼見交戰前鋒兵敗,十萬緡恐付諸流水,一方面驚覺李的才幹,一方面不得不親自控局,此時,所謂黎民,所謂百姓,已不在趙當前權衡的思量中;趙以其驚人的直覺與過人的魄力,不但成功地力挽狂瀾,更直接導致金陵百姓民不聊生,而趙此舉最大收穫是,他打了有生以來第一場兵不血刃的勝仗,並贏得身為帝王應具有的城府,他亦不自覺地證明,他比李更適合為君王。

  然而,金陵百姓所承受戰爭遺留的痛苦呢?



回品評《李後主與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