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煜

《至原發表討論處》

作者:茉莉
2005/09/16



  最後一則

∼∼∼∼∼∼∼∼∼∼∼∼∼∼∼∼∼∼∼∼∼

  其實心情很複雜,因為沒想到竟然有一天可以看到∼有人演繹、詮釋了在我心中想為他說些好話,而且應該算是理想化了∼的李煜。

  撇開情感的話題不說,這劇裡其實訴說了一件事。

  用正常的標準來看,一個在政治上被懦弱、無能的概念形象所包裹了千餘年的人;從另一個角度以觀之,可能是最有自我意念的實現勇氣的人──心裡想這樣才是對的,就這樣去做了。

  李煜和趙匡胤他們都有愛百姓的心,是為百姓的福祉著想的人。

  但是做法、想法卻非常的不同。

  宋是大國,他著眼的是統一,所以在趙匡胤看來,為了百姓著想就必需∼「以戰止戰」、「以戈止武」,一役以畢其功,一統江山,將分裂的區塊竟納入大宋的管轄版圖中。

  李煜呢?看看他在劇中對著弟弟從善說的一段話∼「作臣子的,是要為朝廷著想,但是作為一國之君則是要為百姓著想。」他只是不想百姓受戰爭之苦。

  他拒絕林仁肇的所有提議,包括趁宋軍攻打南漢時去突擊、趁宋軍回程時兵馬疲困之際採取反撲,以及將宋製迼成的軍艦摧毀。這一些他都反對,他甚至要將林仁肇調離水師,怕他衝動和宋軍對打。

  這種種的作為像不像自我脫械曳甲、自取滅亡的傻子,昏昧的君主?

  其實這其中有一些重要的轉折點。

  當初李煜要林仁肇祕密訓練一批水師,是想一旦宋軍攻來,要用來作為防衛、抵抗的祕密武器的。可以看出他原本是有心自保、有心振作的。

  然而在宋軍接連的攻克有地理屏障、有五嶽的自然天險之孟蜀、南漢後,以及孟蜀等國因干戈而令百姓死傷慘重時,他怯步了。

  他得到一個結論,這些有著地利之便的國家,在一番抗拒之後終難免亡國的命運。何況是南唐,原本就弱,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傷百姓。

  所以,在他心裡有了很大的轉變。

  他寧願不要那國號,因為大宋傳來的消息就是不願看到有其他的國號存在,他就讓從善上表自願取消南唐的國號。(我猜他只想保住宗廟家祠就好了,不要像劉鋹、孟昶等所有宗族數百口被迫北上為虜,保住宗廟是他委屈求全的底線。)

  他可以不做國主,只要百姓依然安居樂業就好。(這裡面隱含了一個考量點:那就是宋朝也是愛民如子的大朝,而不是像北朝時期∼兵戰不斷、凶暴不仁的混亂局面,既然對百姓無甚差別,他不爭戰了。)

  他可以個人受辱,可以獻上財帛,卑躬屈膝,只要宋軍不起戰火就好。

  我愛這種──君為輕、社稷為上、民為貴的思想。

  以我個人的看法,重點在存心。看起來多懦弱、無扺抗的勇氣的國君,如果存心是江南百姓不被戰亂所波及,那應該是一種道德勇氣的具體實現吧。

  (哇喱,真是超完美,也許真正的李煜沒有劇情中所演出的那麼好,但我相信他有這個存心。)

  我喜歡劇情中要傳達的這個概念,不要只看表相上的成敗,不要以為他迂腐不聽朝臣的進諫。臣子要為朝廷的存亡而戰,君主要為百姓著想而避戰∼這是李煜為百姓著想的方式,和趙匡胤不一樣,對不?

  比較令我驚奇的是,因著這個概念而有的對李煜佞佛的新解。

  李煜拜佛,說是為國家祈福,看來還有更多的是逃避,逃避群臣中主戰派的意見。就個人以前的認知,這是懦弱、駝鳥心態的表現。如今卻有了新義∼他是故意的,故意要摒除任何備戰,摒除任何會讓宋軍以為他們準備一戰的印象,要讓宋朝放棄武力攻占的念頭。

  (這個我真的是從來沒想到,不得不佩服編劇為李煜翻案翻的真徹底,哦!)

  (不過,我還是認為李煜廣修佛寺,廣納僧侶的作法不恰當。)

  這樣的李煜,還真新穎。

  只是很多時候,往往事與願違,宋終究用計讓他誤殺了林仁肇,宋軍還是找到了藉口來對他們用武。李煜還是亡國,還是三百餘口的族人被迫北上為虜。

  也在苦痛、悔恨中,在三年的亡國生涯裡成就了一代詞帝的美名。



回品評《李後主與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