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餘波盪

《至原發表討論處》

作者:茉莉
2005/09/22



兄弟

  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他厲聲指責光義的不仁不義,究其原因,是為了花蕊夫人被他一箭射殺。他再也忍受不了對他惡行的包容、擔待。

  (不管別的,就我來看這一幕,真是演出了趙匡胤的自私,當痛是別人的痛時,可以包容,當作沒看見,事情往往就在∼已成事實,朕也很愧疚的情緒下就過去了。但是一旦是自己痛了,痛到了深處時,又如何?這是人性的很好寫照。想當初,江正對李煜開示,他信佛,拜佛虔誠,為何南唐還會亡時,江正說佛的神通力敵不過業力。說的好!(雖然我不認為這是南唐會亡的全部原因)如果說定業難逃,花蕊夫人的死,這算不算是趙匡胤的業因果報呢?)

  他一一指責光義的不是──毒殺孟昶、三番二次欺負花蕊、殺害(說白一些,是姦殺。)艷娘、最後還殺了他最後僅存的情感依靠∼花蕊夫人。趙匡胤說那箭也同時射在他的心口上。

  這意味著在「斧聲燭影」那一幕之前,趙匡胤的心已經死了。

  趙光義指責其兄為了一個女人,豪氣不再,心無大志。在我看來,以此劇貫穿全程的根底主線中之一條,有關趙匡胤的部分這句話“為了女人”真是最好的註解。

  他們的口角爭執揭引了「金匱之約」的秘密──光義是先后與匡胤約定的皇儲人選。匡胤在餘怒未平,外加突然被「逼宮」的盛怒之下,他將金匱取來,用力往案上一放:「金匱在此,想拿就來取。」(大概是這意思,文字可能與劇中有出入。)

  這一幕,在此戛然而止。

∼∼∼∼∼∼∼∼∼∼∼∼∼∼∼∼∼∼∼

和解與諒解

  趙匡胤心已冷,壯志蒿萊,他嚐受了心灰意滅、情無所歸、兄弟間親情的冷漠隔閡。

  最主要的,他已讓李煜成為階下囚、折辱他夠了,消了心頭積怨。

  最主要的,他看了李煜一首又一首,亡國後痛入心扉的愁恨滿懷的詞作,不再風花雪月,不再逍遙自在。

  直到這個境地,他終於放下了對李煜滿腔的怨恨和敵視。

  甚至可以說的深入一些,他終於可以摒棄他那種──因為自卑心理作崇,而在李煜面前總是顯得盛氣凌人、霸氣十足、總是沒來由的就想指責怒喝李煜的自大行為。

  這個因著自卑而有的自大的反向行為。種因於當初他還是落魄、飄流不定時,娥皇嫁給了李煜,李煜的詩文音律各樣才情,又是皇公貴冑,讓他自慚形穢。那是刻入心坎裡的自卑因子。

  那是──縱然趙匡胤再如何的顯貴、橫掃天下,氣蓋山河,萬萬人之上,呼風喚雨,也很難釋懷的自卑心理。

  趙匡胤總是對自己說,(這是讓他自己最安心、最冠冕堂皇的藉口。)因為李煜對不起娥皇,所以他要為娥皇懲治他。其實我不認為,趙匡胤如果願意坦誠面對自己的一顆心的話,他真的不知道李煜愛娥皇有多深嗎?他的心理反射表現出,他寧願、他希望李煜是辜負娥皇的負心人。這多少有一些因為愛的深,受傷的深,而聊以自慰的虛榮心吧──只有他才是真正愛娥皇的人,娥皇選錯人的虛榮心理。

  之前的有一幕,趙匡胤宴請已是階下降虜的李煜,他大聲喝責李煜的不義、不仁、不智、無情。(前三項是針對林仁肇、潘佑等的枉死而說,後項是針對娥皇而有的指責。)

  李煜不卑不亢、嚴詞駁對、問心無愧、存心總是正大光明,他甚至承認他全部都輸盡了,但他輸的漂亮。

  反看趙匡胤的舉止、顏面反應,李煜每說一句,他口裡不承認,卻總在面容表情上,顯出心下的愕然、心虛、和心底深處的認同。李煜越是如此,他就越承受不住,李煜在成為他階下的罪臣之後,那身上散發出的文人傲氣越是光芒刺人的灼眼。

  他意欲以威嚇逼人的氣勢壓制李煜那猶存的傲骨──他舉劍抵在李煜的胸膛,他削去李煜的髮帽……李煜都不畏不懼,乃至於最後將劍憤力插在李煜的面前。說下∼要看李煜還能有什麼?∼這樣輕蔑的重話……

  這整個過程,我看到了一個內心掙扎、自我矛盾到不行的趙匡胤,那是自大的趙匡胤和自卑的趙匡胤在他心裡不斷的衝突、較競的一場戲。所以趙匡胤的表情很複雜。

  一路下來,每每趙匡胤和李煜對壘時,我總是看到∼一個表面很張揚、正義凜然、狂怒喝斥著李煜的趙匡胤;其實內心是氣竭勢虛,是欣賞、羨慕、妒嫉李煜才華的趙匡胤。(不知道有人看出來了嗎?)

  現在,趙匡胤放下了,他終於可以平靜的面對李煜。再加上,花蕊已亡、自從摔下馬後,時時受著頭痛、昏脹欲裂的折磨,他隱約感覺自己時日不多了。(我相信,人多少會有一些感應的。)

  他帶著他日日懸念、日日相對的娥皇畫像來找李煜。李煜正獨自一人站在「太傅府」的門前,倚柱孤索,愁思凝結,面容慘淡,無語。

  趙匡胤望著──背對著他的李煜,開口就是李煜的詞:「春意闌珊,獨自莫憑欄」……

  李煜以為他又是來羞辱他的,他言語冷淡帶酸味,他們之間有一場精彩的對話。(不及詳述)

  趙匡胤慨言,他貴為皇帝,卻不知自己能安坐皇位多久。他慨言李煜可以借詞作抒發愁緒,作完了詞愁也去了大半了吧,但他的愁卻無處渲洩。他到頭來什麼也沒有。他慨言,其實李煜獲得的比他多……(誰輸誰贏?誰輸得起?誰贏了名相卻累苦了一生?人生多荒唐!)

  他拿出握在手中的娥皇畫像,交給李煜。他道:李煜真真實實的擁有了娥皇,而他只能每日對著畫像思念娥皇。(這話令人鼻酸)

  李煜問他為何不繼續留著,趙說,因為李煜是惟一會好好保存、珍惜這個畫像的人,他自己已經保不住這畫像了。(他終於勇敢面對李煜是愛娥皇這樣的事實,人之將死,其言也真?)

  (中間一些對話省略)

  說到感傷處,李煜突然邀趙匡胤喝酒,趙匡胤會心的一笑:「這是我來到這兒,到此刻才聽到的,最像句人話。」(意思是這樣)

  他們之間,有了體諒,有了釋然之後的瞭解。那是他們在當年最開始時,那份彼此互相欣賞,互相關懷,互相敬佩的純真情義。

  趙匡胤在「斧聲燭影」真實難辯的那一夜裡,猝然辭世。在「太傅府」前,李煜為他立了一個牌位──「大哥趙匡胤之靈位」。酹酒為拜。

  回到了最原點,風霜已歷盡,人世已昏灰。多令人悵然感慨,人生是可笑的無奈。因為無奈所以可笑(和淚笑)。因為可笑更添一分悽烈的無奈。

  (順帶一提,劇中對「斧聲燭影」的處理,模糊的恰到好,一樣是憑個人去想。)

∼∼∼∼∼∼∼∼∼∼∼∼∼∼∼∼∼∼∼∼∼

恩愛夫妻不到冬

  趙光義終於登上九五之尊,權傾萬萬人。他免去了李煜「違命侯」的羞辱封號,改封他為隴西郡公。

  ──去了他的羞辱封號,是為了給他真真實實的羞辱,為了給他真真正正的更加痛苦不堪的亡國生涯。

  隴西郡公,隴西是蜀地吧,蜀國孟昶的妃子∼花蕊,趙光義是怎麼對待她的?蜀國主孟昶是怎麼死的?(想來,多可悲!)

  那一日,雪飄如飛雨,波波雪,舞得凌亂,舞得凌亂中的有致。一地的雪,滿身的雪,風冷泠,吹迫著一空的雪。

  李煜和家敏跪拜於地,聆聽聖旨──皇上宣召隴西郡公夫人即刻盛裝入宮待命。

  他們緩緩立直了上身,緩緩的站起。雪花凝不住的哀愁,片片雪雨也融不入的心寒,傷懷豈是這淒厲慘白的雪景所能映照的萬分之一?

  他們無語,他們無語。他們只能在分別的此刻,握住彼此的手。握的再緊也分離,握不住的柔荑,分不開的心,分不開的情。

  家敏不忍的離去,走了幾步,欲回頭相望,卻強忍,她上了轎,淚婆娑在臉,臉上掛著笑…。那是揉合了大悲痛後最甜美的笑。一種已不知心碎是何等的苦痛的笑顏。(畫面很美,美的令人不忍卒賭。這是我看過的,家敏最美的畫面。)

  留下立在風雪中猶伸著手,想要握著什麼,卻什麼也握不到的那隻手。

  狂風飛冬雪,掃的絲絲捲。吹著他垂懸著的一鬢髮絲,隨著盪。衣袂飄飄,雪紛紛。

  雪斜打著臉,不覺。看不清橫在他眼前的迷濛,他的眼睛,晶黑的定。

  淚掛在眼角,不覺。看不清那掛在臉上的,是悲亦不是悲的模糊笑意?是心已隨雪飄遠,和雪泥沉埋的那一份心底的哀悽?

  飄飛滿天、滿空、滿眼的雪中,那一個──有點縹緲,有點渺小,有點真實虛幻難辨的身影。

  他的身被酖滅,小周悲不自勝隨他而去。

  他是李後主。他的悲苦的亡國恨,他的虞美人,是他生命不朽的延續。

  非常優美感人的虞美人樂、聲∼幾多愁。

  從宣召聖旨之後,整個橋段無一語詞,惟有幾多愁,惟有一天一地的飛雪,惟有那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悲似哀,似無悲喜亦無哀愁的容顏………

  惟有幾多愁。



後記:

  感謝傳奇,讓我這麼多天以來,在這裡肆無忌憚、狂放不羈的胡言亂語、說東說西。

  如果有不小心看了我寫的沒什麼規則感,一點也不系統化的觀後感的人,請你們將來看的時候,一定要原諒在下,因為八九成可能會感覺不一樣,呵呵!

  我很想用不理智的、小孩子氣的、個人情緒化的方式,說說我看這劇的心得:

  通劇算是精彩,但是到目前為止,不算是我對奇隆戲劇裡的最愛。

  我喜歡李後主,難免對他偏袒,所以覺得對劇中的李煜那一份傲骨最欣賞。對他情感的抒露、不專止一個人的愛情很原諒。對他政事處理的無能很諒解、很同情。對他的亡國恨悔很心疼。

  對劇中娥皇表現的情感的猶豫不定很不以為然。心疼這讓李煜對娥皇無私、無盡、竭力付出的情感像白癡。

  對劇中關於娥皇的情感舖陳最不滿意。因為我是愛恨分明的人,是什麼就是什麼,不懂得矯情造作,最討厭舉棋不定的反反復復。所以不太認同劇中娥皇的愛情心態。(這是我的情緒化語言)

  我對趙匡胤認識不多,印象中他就是開國英雄人物。

  對趙匡胤剛開始的豪氣仗義、不畏強勢、率直少謀心很喜歡。對他之後的權謀、用計、有野心、有霸氣很認同。對他那內親外人強烈明顯的分別心、對他那種∼對外決策準確果斷但私心情感的處理卻猶豫、自相矛盾的性格很驚奇。對他把愛情弄的濃到放不下、氣不過的不甘心很不認同。

  趙匡胤當然有情感,如今我也可以接受他和娥皇有感情發展這樣的安排。但是實在太「愁雲慘重」了。濃到令人覺得過當,可能我比較喜歡∼愛一個人,即使至終得不到也不悔時,就讓它在心底深深存著,不會去強求非要得到手∼這樣的愛情濃度才是真愛的最濃處。

  其實這段歷史故事本來就很有可看性、有深度、有曲折性。不需要下這麼重的感情糾葛來抒展。

  這是一部有可看性的戲,對我個人而言,雖有美中不足之處,但還不錯。劇中每個人都演的很好。

  尤其像那個徐遊,真的很不討人喜歡,可是對他就是那種──很想打他,但又不忍心打死他──的那種感覺,可笑吧,很成功的人物喔。

  說了一大堆,真的要去「放假」了。再不休息,腦筋會打結,咯咯!



回品評《李後主與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