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染的丹楓-被催成的太子路

《至原發表討論處》

作者:茉莉
2005/10/31



  有一種人,用盡一生勞踵,銷融油沫燈芯,卻只能如夸父追日,驚駭而終。

  有一種人,有願有心的有為有擔有謀,世智計權用得宜,但也身勞心勞一生,得失不能平。

  有一種人,不要金裝權杖和顯名,不想、不為、不求,卻不能拒。本無一得失心念,卻躲閃不過丹楓透紅的命運。

  有心和無意,誰能抗拒?誰真自主過?



  分享過了從嘉的歡樂悠閒和那份少年不真正識得愁滋味的愁,莫名的金窗銀牢已籠罩襲來。彷彿上天由來就是喜歡這樣的,把不該的對待,分派給他想要分派的人。

  那種壓抑著不敢說「不」的苦,也是苦。

  想之前,從嘉的任性∼他可以毫不顧忌的在母后跟前撒嬌不從,不情願的去參加大哥的慶功會,又憤而離去;可以賭氣的出走,執意到外面的世界去消釋一身的皇宮污濁;可以築一個愛之花的花海,可以絃歌浪漫,編一編美夢、騙一騙快要乾涸缺氧的自己。

  而如今,面對著因大哥而生氣加痛心外加自責的父皇,要他扛起應扛的一切,他小聲的、小心翼翼的、不敢斷然的拒絕著。我多不願看這一幕,從嘉顯然的不情願像是被為父皇擔心的憂忡心情所淹沒;多不願看那雙分明委屈、漆黑的眼眸,那裡頭訴盡了不忍傷父心、不想違己意的強忍和交相煎迫。

  正為被迫要接太子的可能而煩心,接著就要面對已被心魔吞噬,一會兒哭訴哀號,一會兒怨懟括責,不再威懍自恃的大哥;弘冀慌亂而顛狂,他卻呆若木頭,勸又不勸的傷悲難抑,那股憂心如焦如焚的呆滯和勸誘不得其門的形狀,只讓我更覺淒苦;到最後還只得像疼小孩一般的與弘冀相慰擁,他們相擁而泣的那一幕∼弘冀頂著他的肩頭的淚和他忍俊不止無聲飲泣的滿面淚痕,真不知道該為誰心痛的多一些。

  不能責怪的苦,更是苦。

  就在那晚,弘冀上吊自縊,他要面對頓失愛子之痛的母后,母后一向是呵護他的羽翼,她的臂膀是如此溫柔安穩,她的態度總是詳和明睿如明燈。現在他要裝堅強,他要撫慰她;從嘉和母后在為弘冀作完法事後,看著母后在橋欄上幾乎要漰潰的哀切,他頓時要讓自己成為挺的起的支柱。(這個橋段被中視刪了,真是的!)

  接著是滿朝文武的擁立,父皇的威權相勸………

  沒有推拒的自由和權利,責任就這樣悄然來了,他沒得選擇的接了東宮的位置。

  一夜之間,角色變了,一夕之間,人必須長大。

  初染的丹楓,嫩綠敵不過醉紅侵來,一葉葉,將色調。

  這個橋段,不能說最令人心痛,卻令人心驚。沒來由的比較著,連想著人一生命運的環釦。

  弘冀也許沒有得權位的命,所以百般心機辛勞也徒勞,但他曾有過機會,他曾有過改變命運的機會的,他要克服的是心魔,但他沒做。他的母后說的好,他要是有從嘉十分之一的良善,他的命運就不同了,那麼從嘉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了。

  這種不可變中的變異機會,不知誰掌握到了?

  在此同時,趙匡胤因周世宗的駕崩,有了嶄新的契機,他在茶樓聽書的那一段∼大丈夫有所為的必要之惡∼這是原始立意于百姓安身立命的有謀有為的一連串蘊釀籌謀,黃袍加身的開端。

  相對照於弘冀,這個有意的圖謀,配合著天時地利人和,顯得成功的意氣風發。

  三個人物放在一處觀看著,頗耐人尋味。有意或無意的心思.作為.結果一次呈現,不知諸君看了有何感想?

∼∼∼∼∼∼∼∼∼

題外話

  記得當初,戲還沒完成前,曾經討論過,李煜既然不願做太子,為何不拒絕?現在懂了,是沒有拒絕的權利和選擇。因為經過了皇太弟和弘冀的太子之爭,因為這場爭執讓南唐朋黨對立怨不能解、國家勢危不能圖強,讓皇太弟無辜喪命、讓弘冀不得善終。兄終弟及或父死子繼?這釀禍悲劇的源頭,人再禁不起這樣慘痛的教訓,所以儘管從嘉一再要推讓給七弟從善,卻不敢執意堅決。

  這戲很好看。

  有人說,如果吳先生扮演的是趙匡胤又如何?

  我想說,如果同樣的台詞,同樣的導演,讓不同的人來詮釋李煜,觀者的感受也會不同。演技不過是基本要求,劇本、導演的理念雖然重要,然而一個角色會被賦與何種的感觀刺激,重要的是詮釋者對角色的認知,那是對於角色一種獨特的生命力的展現,是具有直入心坎的震撼力。這不光是演技,也不是一味遵循導演的指示能有的影響力。

  且不與他人相比,至少,吳先生闡釋的李煜還令我能感受到李煜的那份神骨、精彩、迷醉和心碎。

  且不說別的,光看從嘉和弘冀二人對質的那一段,我就是喜歡從嘉那一份呆呆的,也不激烈,一點都沒有肢體舉止上的刻意過激,這種不露著痕、著力的表現方式,在淡淡中就讓人心痛的要命。(如果是別人未必用這樣的方式表現吧?)

  吳先生飾演趙匡胤會是如何?其實我也很好奇。其實豪哥演的趙匡胤不錯看的,我是他的影迷(我只對愛情的部分不太認同),他詮釋著怎樣的一個趙匡胤,觀者自有領會。但是我相信,若吳先生來演趙,絕對感覺不會是同一個,除了劇本是不可控制的因素,相信吳先生表達的方式自會賦與不同的韻味,因為個人感覺,吳先生似乎頗能依自我體悟來刻畫劇中人物的特質。



回品評《李後主與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