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天不佑,政無功

《至原發表討論處》

作者:茉莉
2005/11/03



    《鷓鴣天》
    林夜吹笙寒澈影,分明蘆絮蕩秋風。
    霜落枝冷隨葉顫,事如冰川不及春。
    江欲振,雪幽生。月峰潦亂澹金陵。
    漠捻絲絃訴清怨,不問天威無護從。

∼∼∼∼∼∼

  心情不愉悅,如秋容慘淡。

  萬事莫過於初出師而不捷對信心的打擊,李煜接了國主位,精神煥采欲意振作,想讓江南更繁榮富庶,百姓都能安居樂業,但天不從人願……

  終於看清楚了南唐的幣制改革。

  南唐錢幣紊亂,物價不穩,歸其主要原因:

  因為江南富庶,百業崢嶸,金陵各行各業尤繁盛於從前數以十倍計,因此貨幣流通加速更勝於別處,百姓對錢幣的使用需求也更殷切。然而銅質幣材稀少難得,故而以假混真,摻雜著其他質材的假銅幣(亦即私錢)很多,百姓私造假幣抓不勝抓。

  這不但破壞幣值以及官家的威信,更其甚者,銅製品的價格飛漲,舉個例,一斤銅製佛器的價格要用六斤兩重的銅幣來買。因私錢橫流,在市場上不成文的被大家默認、接受、使用的結果,長期以往,物價不平穩而且難控制。

  這個問題在南唐存在很久了,而且日益嚴重,南唐中主怠於改革,又猝然薨逝,整個擔子就這樣落在李煜身上了,也沒個人好商量。

  依韓熙載的建議,其做法是用幣材便宜的鐵錢替代銅錢。

  這個改革方向沒有錯,因為:

  其一:貨幣最好就是單純的交易工具,幣材越不具有本身物質的價值性,越不會讓人用貨幣來與物品本身價值間交相套利。這種套利會存在就是因為作為「貨幣」的角色和本身「買賣物品」角色的混亂以及價值不均衡造成的。使用紙幣或鐵錢都可避免這種價值不平衡的金融動亂。

  其二:乘勢斷除私鑄錢幣的歪風和誘因。鐵幣若得以成功,私鑄錢幣更沒理由,正可以提正朝綱,伸張公權,使民循規蹈矩。

  如此,幣值穩定了,規矩清明,民間百業才能更繁榮,百姓才真受惠。

  幣制改革,何其重大,方向對了,但是知易行難,一難在習慣的改變,二難在政令的推行落實,三難在改變過程中既得利益者非法利益的喪失,四難在改變的陣痛磨合期、未達均衡狀態時,有人從中取巧謀利。

  為了推新幣制和平息反對朝臣的爭議,李煜裁決先銅六鐵四的十錢搭配使用,其實依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妥的,(個人以為應一次改為新制,在此不多提。)但拿來當緩衝措施,勉強可行。

  事實上,南唐的作法初步已克服了前三難,推展得算是順利,不料卻失敗在第四難,功敗垂成。

  失敗的原因:

  其一,是江正想要利用銅鐵錢幣六四比的機會,將銅幣高於市場價位的方式大量收購,目的是想等幣材不足時,銅價飛漲再高價將手中的銅幣賣出,就這一進一出之間,從中牟取暴利。

  其二,韓熙載識得有人故意蒐羅銅幣,故而,使用策略平抑銅價、向李煜力保不會讓有心人得逞,事實上也已得到李煜的支持,只要他們再撐一陣子就可以度過難關,但因為事情牽扯了宋朝的利益,宋朝在套利不成的情形下,趙匡胤等只得用了一計,將所收購得來的銅幣,買盡江南之民生物資,致使江南百姓哀聲載道,苦不堪言。於是李煜,一來婦人之仁,不忍聽聞百姓的苦歎,二來保守臣僚掣肘,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放棄新制,恢復舊制。

  這事情演變成非單純的幣制改革:

  其一,因為趙普和趙光義提供江正龐大的資金:一來因為他二人不願看到南唐改革成功而更強盛,二來他二人真想從中套利以解決宋的財政拮据間題,江正才得以大量擾亂南唐貨幣市場。

  其二,因為宋建朝初期財力不足,他們付不起血本無歸的代價,再加上宋皇帝想要錢、權、兵一手握,想要藩鎮放手的事情推展的不順利。而最主要的是因為江正他們的介入,成為南唐幣制改革成敗的關鍵,趙匡胤將此視為與李煜的第一場戰,一種另一種形式的二人對戰,所以他不能輸,他不能在娥皇的心裡顯得弱,他賭的是李煜絕對不忍百姓受苦的心計,他贏了。(但是讓我心好痛。)

  這場幣制改革不僅是形式上以及改革上的失敗:

  其一,它讓李煜更沒自信,自信是什麼?對李煜這樣一個性格柔弱的人而言,自信代表的是決策的果斷力。如果這場改革是成功的,李煜會有堅持決策執行的信心,而不是之後的所有決策時刻都顯得猶豫難定奪;如果這改革是成功的,臣子們不會老是意見相左,針鋒相對,不尊重李煜的決定。因為第一個重大政策就這樣失敗了,李煜更相信自己是無能的,一國之主沒有自信,似乎已決定了國家命運。

  其二,它讓有心圖強做事的臣子大失所望,韓熙載歷經努力,眼看著就要成功,卻因為國君不堅持到最後一刻而徒勞無功,從此灰心懶怠,有志難伸。國無良臣相輔,如何強國制敵,南唐的損失豈止是幣制推行的失敗。

  其三,這讓宋更諳熟如何欺南唐的滋味和手法,這讓南唐更弱,宋獲得短缺的民生物資而更穩定強大,一盛一衰之勢更難逆轉。

  南唐幣改失敗一半要怪李煜,一半是天意,如果這是單純的改革,相信它會是成功的,但是有強大的「別朝人」不願它是成功的,真是天命如此了?!

  印象中編劇曾說,南唐幣改確有其事,那麼是否可以佐證李煜並非只是夜夜歡歌,醉生夢死之人,他原是希望有一番作為的。

  說到這,就不能不說江正,不能不提趙匡胤,不能不說趙匡胤的「佛與魔」的那一段。

  終於也得見被中視刪掉的「佛與魔」的那一段。個人以為這一段不算出色,原因是銜接的突兀不自然,對答內容不令人驚艷,與那「必要之惡」的原意思路沒有很大的差別。但是要用「立意本心」來作為解釋趙匡胤本身質地的良善,與事實作為的不得不「強悍」是夠了。

  如果說趙匡胤當初接受黃袍加身是為百姓蒼生,我可以認同,但是隨著政權在握,隨著與情敵對立的個人因素,隨著至親手足的難以割捨,這個「本善」亦或「本私心」讓「佛與魔心」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凡人的智慧,有野心有所為的平凡人真不足以明智的掌握住「佛與魔」的分界的,真不應高估了自己。

  我無法確定編劇當初的用心,是否只是為趙匡胤取天下的存心作一個仁慈本善的註腳?如果是的話,那「佛與魔」說真的被用小了。或者還有別的用意?如果是,那又分明是諷刺的註解。

  趙匡胤讓江正去江南宣揚佛事,存的是什麼心?從之後的情節發展,個人以為他存心不善啊!而且是私事夾公事的不善,且不提。(證明趙匡胤被寫的不完美,而完美的本心因此有過度矯情之嫌。)

  江正取得廟宇主持的手段和過程,個人更是看了想笑,劇裡真是寫了二個糊塗的德高望重的老和尚!

  江正用騙術想要欺騙江南百姓他有佛菩薩的威神力,在被老和尚識破之後,老和尚來來回回說著幾句話教訓了江正一頓,之後竟然說是自己的罪過,放下整個廟宇不管,說是要去閉關思過,結果是任由江正把持廟宇,胡搞瞎搞,江正就這樣從此把持了一切,做宋朝的耳目,執行趙匡胤的命令,左右南唐的命運。

  看到這段,我真想噴飯,這取得廟宇主持的過程還真是令人啼笑皆非,這是到目前為止,我認為被中視刪的有道理的地方,呵。

  幣改這段不算看完整了,看回頭再補充。



回品評《李後主與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