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關於後主表演的議論
(發個帖子,誇誇《李後主與趙匡胤》之李煜專輯1)

《至原發表討論處》

作者:默兒
2005/12/06



  最難說又最誘人去說的故事是往往是含著矛盾的故事!最難塑造又最引人去塑造的任務也是那些充滿了矛盾的人,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早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優點長處裡夾雜著弱勢那才是真正的人生,那殘缺的完美才是真實的完美。

  李煜就是這樣一個不完美的完美角色。

  他風華絕代,才情傲世,是詞苑裡千年不朽萬世不凋的奇葩,但卻生性怯懦,沉溺佛道,身在帝位而無能保家衛國,直葬送了半壁大好河山,淪為臣虜,淒涼悲慘,可憐又可恨,令人扼腕。

  他的人生是坎坷多折的,經歷過奢華尊貴,也受過欺凌屈辱,有掙扎有痛苦,而且李煜不像趙匡胤,歷史上趙的形象已經是很鮮明的,但李不同,他只是個飄渺的影子,正史野史從來没真正揭開過這層薄霧,他總被遮掩在迷霧的後面,若隱若現的,這讓他的一生天生的就是一部非常豐富的戲劇。

  然而他為王位拘束的愁緒,亡國的悲痛,他的一生,他自己的詞章没能道盡,後世的書報螢屏也是敍說不盡的。

  但吳奇隆的李煜卻讓我有種驚喜。

  真正看到片子之前其實態度裡也有些擔心,雖然梁山伯的形象早深植在心,雖然書生殺手水若寒的憂鬱斯文令人情動,但山伯彷彿已是塵封多年的往事,若寒也有他剛毅肅殺的一面,而李煜卻是完完全全的一個文人,而且從骨子裡面透出來那種搖擺不定,和軟弱,這和他這麼多年以來的英雄大俠形象真的相差太多。

  然而結果出來真的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收穫。

  或許一千個人心裡會有一千個李煜,而這個李煜真的非常符合自己原來心中的那個模糊影像——儒雅、敏感、單純、飄逸脫俗,任性任情,但陰柔軟弱。

  不單是舉止言行,最重要的是眼神,吳大俠眼神的凌厲殺氣見識過,深情溫柔見識過,但從没見過這樣不知所措,和閃爍,從那雙烏亮又純真的眸子裡,折射出來的是後主內心的矛盾和躲閃,看的時候腦子裡面顯現的就是那個有些懦弱的李後主,全没意識到,眼前這個人,也曾經塑造過那麼多的堅定堅強,完全掌握自己命運和心靈的英雄。

  另一個感受很深的是不同階段,角色的不同表現。

  整部戲時間跨越了幾十年,人物身份境遇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人物的性格也會隨著時間和環境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很多演員在這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比如熊乃瑾的家敏,比如潘虹的鐘后。但這期間個人認為表現最出色的還是從嘉,鐘后的變化是主要表現在身份的轉變,即國后和母親的不同,家敏則主要偏重在年齡的增長,心理的成熟。而從嘉的變化則是全方位的,年齡上,從十六歲到四十多歲,從幼稚單純到漸漸成熟,漸漸識得愁滋味;身份上,從皇子到儲君到國主再到亡國之君;甚至還有情感上的變化,從對愛懵懂到喜獲紅顏到感情受挫再到重新找到真愛……

  奇隆的李煜無論是年齡的身份的感情的變化,表現得都恰到好處,既能讓人感受到他在變化,而這變化又都是那樣的不著痕跡,一點不顯突兀,讓觀眾也自自然然地陪著他,見證著他的成長。

  最初的從嘉是個幾乎無憂無慮的孩子,國事的煩惱能避則避,不能避了也是隨自己的心性去做去說,完全不理會什麼黨羽紛爭,什麼皇位權勢,他在母親的面前會撒嬌,在自己喜歡的女孩子面前會害羞,甚至還會和自己的小太監小小的耍一會兒賴,他的眼神裡流露出的是一派純真,是最本能的喜怒哀樂。記憶最深刻的是他和母親鐘后在一起的那些鏡頭,溫馨溫情,真的是很純粹的幸福;但終於兄長的逝去把他推上了儲君的地位,殘酷的現實使他漸漸成長起來,不再能躲在自己的書齋小天地裡面了,父親的希望完全寄託在了他的身上,他想躲,但躲不掉,也不忍心再躲,不忍心再讓父母失望,他的承擔是充滿矛盾,違逆本心的,他的眼神從那時候開始有了痛苦的掙扎,那痛苦那掙扎,便是他成長的見證;而登上帝位後,他的掙扎則更加的明顯和頻繁了,同時的,身上的孩子氣也慢慢的脫去,漸顯成熟,尤其是在與朝臣同處的時候,舉手投足間除了書卷氣慢慢還添加了些威嚴,不很明顯,但身為一國之主的尊貴和氣勢在寬厚仁愛的外表下也隱隱地有所顯現;亡國前後的變化算是最明顯了,從造型服裝這些外化的象徵,到心態眼神舉動對白,都有明顯的不同手法的處理,甚至念臺詞的語速都越來越緩慢,越來越沉重,國亡妻喪,他的心也一瞬間沉淪,蒼老,而從哀傷到絕望,從心灰心冷到心死,他又在一步步邁向冬天,邁向蕭瑟,直至枯死。

  時間的推移境遇的轉變帶給李煜的變化是階段性很明顯的,而帝王詞人丈夫兒子的身份轉換他也有很不一樣的性格呈現。後主的母親也有雙重的身份,一個女人和一個王后,但她的妻子、母親和國后的身份是融合一體的,很多時候,我們既能看到她身為一國之母的威嚴尊貴,也可以感受到她作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的溫柔和愛,這兩個身份都是她真心的為之驕傲的,她愛她的親人,也感受到后位的光榮。而李煜的身份分工則比較明顯些,男人和國主的身份經常是交替地呈現(詞人的身份卻是貫穿始終的),在妻子母親和孩子們的面前,他才是真實的他,會很開懷的笑,很痛快的哭,眼睛裡是不帶掩飾的真性情,是讓人一眼就能洞穿的天真和深情,而帝王的角色則是他在很努力地「扮演」著的,很多時候他其實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做,很多時候他在矛盾在掙扎,不統一的表現似乎也更說明了他的走上帝位是多麼的不甘願,這皇位,於他真是很沉重的一個枷鎖,一個牢籠。

  真的很喜歡玩味戲裡人物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這些不同,正體現了演員的用心,和他們的表演的細緻,還有靈性。

  而對於李煜,值得大談特談的,還有他的悲苦和掙扎。李煜的生平不需要再贅言了,他的悲苦和掙扎可說是塑造這個人物最為關鍵的一點,而在這一點上,吳奇隆的表現從來没有讓我失望過。悲苦的感情向來能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後主的感情亦是,自始至終他都是被一團愁雲籠罩著的(當然最初的一兩集比較不明顯),隨著劇情的推進,這悲情的雲霧也越來越濃越來越重,亡國之後這情緒更是達到了極致,只要後主一出場,那氣氛就自然地升騰了起來,不僅籠罩住他,連他身邊的花草樹木,亭臺樓閣,琴棋書畫,甚至連電視機面前的你自己,都彷彿被籠在了這厚厚的霧氣裡。

  而且難得的是,他的表現從來不是那種咬牙切齒的外放式的表演,是很內斂,不用大哭大怒,不用摔碗砸瓶,甚至都不用太多的面部的表情,只是靜靜的,他的一雙黑亮眼眸和微蹙的眉峰就能傳遞出來千般的哀愁,這不正是李從嘉那樣書卷氣的帝王文人該有的表現嗎?

  曾有朋友問,為什麼他能把這樣的悲苦如此恰當地表現出來?我想,這應該離不開生活的積澱吧!

  一直覺得,演員的演技,最重要的,一是對角色理解是否深刻,二則是現實和戲中角色的狀態調整是否迅速,也就是很多時候人們所說的「入戲」快不快。

  這兩者中後者要靠學習和天賦,前者則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人生經歷的豐富與否,只有經歷過足夠的悲喜歡愁,對人性,對人的欲望與軟弱,理想和堅持,有足夠深刻的瞭解和認知,才能夠真正的理解角色,融入角色,體味到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為何物,所歸何方,才能真正的恰如其分的去演繹,去表現。

  奇隆的人生經歷是很多人無法企及的一筆財富,曾經的辛酸跌宕和曲折讓他能體味到更真實的生活,讓他擁有比一般生活順利的年輕人更豐富的人生,也讓他更能調動起深藏於心的悲喜哀愁。單看外表,他似乎一直是個堅強而陽光的大男孩,但如果細心,從他的眼睛裡,你常常能感覺到他也敏感他也脆弱,後主的某些思緒,他亦有過類似感受,他的出色表現,是用心,也是必然。

  最後說幾點很細節的。

  記得汪中求有本很著名的書,叫做《細節決定成敗》,是說管理方面的,實在是精闢。我想這個理念應該不止是在管理中是真理,延展到表演和其他很多事情上也應該是極有道理的。細節的處理——也許不一定是刻意的安排,而只是一個很自然的反應——很多時候讓人有深刻的感動。

  每逢激動的時候,李煜的表現都是很收的,但很多時候都會發現,他的身體會有幅度很小的微微晃動,粗看時覺得很自然而然,没注意這許多,後來經過朋友提醒再回過頭去看,才覺出那輕輕的震顫竟是大有文章,想以李煜的儒雅溫文,無論怎樣的激動掙扎,在表現上都不可能太過外放,頂多不過是喝喝酒,作作詞或是灑兩行清淚了,但是光這樣又似乎太輕描淡寫,總覺得收得太緊,缺少了點真實,而這顫抖則恰如其分地流露出了這些激憤的感情,這無法受理智和習慣控制的純生理的反應,是那樣真實而不過火地呈現了他竭力壓抑著的內心感情的洶湧澎湃,讓人很能體會到演員當時感情的投入,他已經不是在演,而是真的,已經變成了他理解的李煜了。

  還有一幕是在發覺娥皇與趙的戀情之後,李煜在自己的佛堂中痛哭。

  那幕戲感覺上是李放得最開的一幕了,是徹底的不再顧及自己的國主身份,自己的儒雅氣質,撲倒在裴厚德的肩上,放聲的號哭,一面還「歷數」著自己的無能自己的懦弱。這樣的一場戲,放在任何其他的段落都會覺得是不符合李煜的身份和性格,然而正是安排在這裡,卻是那樣的恰當,一點不會覺得有不妥,這時候的從嘉國事如麻,感情上竟也遭受挫折,他本是靠感情支撐的人,當感情不屬於自己的時候,他所有驕傲和力量就都已經散盡了,這是他第一次感覺到一無所有是什麼滋味,他的心完全的没了著落,他的心裡是悲痛,更是恐懼,他哭,哭得就像一個無依無靠無家可歸的可憐孩子,渴望外界的關懷和支持,那是所有悲傷的積澱和一個爆發。而在這之前和之後李煜都没有這樣激烈的表現,他的悲痛都是以默默流淚的方式來抒發。因為在這之前他的悲愁痛苦還没到這樣絕望的地步,而在這之後,雖然亡國之痛讓他心悲如裂,但那不是第一次的經歷傷慟,他也不復是原來的那個孩子,他懂得了控制和壓抑,他的隱忍讓他把悲痛都更深地放在了心底,放在了別人觸不到的地方。

  成功的細節還有不少,一一的陳述是不可能的,但從這些細節裡面真的很能感覺到演員的用心,也更能體會到李煜的悲哀和成長,更忍不住為他扼腕惆悵。

  但世間的東西總没有完美的,在戲中處理得不完全如人意的段落也有,而且肯定不會很少。個人感覺比較深的是前幾集中,可能因為吳這一直以來還是比較多在飾演身手利落的大俠,所以一不留心會有點手腳太靈敏,演到後面就漸入佳境,這樣的問題也漸漸消失了。

  還有一個是第三十九集當中,降宋後的李煜在清掃庭院,,動作似乎也太剛猛了,此時的他應該是滿懷愁緒的,掃落葉也該是排遣煩憂的一種方式,稍微緩慢些或許更能體現出他如落葉秋天一樣淒苦寂寥的心境。

  再另外幾次詞作好後拿住紙欣賞的時候,手的姿勢有一點僵硬,柔和些效果可能也會好些——撫琴和寫字時倒表現得倒很自然,没發現這方面的問題,可能是平常這樣的經驗更多些的緣故吧……

  呵呵,似乎是太挑剔了,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嫌疑。不過總的來說這樣的李煜在我看來是相當不錯的,喜歡!



回品評《李後主與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