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惊喜此萧郎

《至原发表讨论处》

作者:远
2003/12/31



意外惊喜是萧郎
——《大失所望五部剧之“萧十一郎”》我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春将至,岁晚也是买单时。

  熙熙攘攘的娱乐圈,每年推出的电视剧以百千计算,令各色人等眼花缭乱。于是各种传媒照例要评出若干个最,以示高瞻远瞩,客观全面,指导我等小民,提高观赏水平,迈进新的一年。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于是各路记者,燕瘦环肥,大显身手,各擅胜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慷慨激昂,各抒己见,才不负平时读者信任,薪酬看涨,以其来年刊物人气更旺。

  于是《广州日报》的最受争议剧、最佳电视剧、大失所望电视剧就应运而生。而《萧》剧在失望榜榜上有名,我居然有点窃喜,为什么?因为无论怎样,该剧毕竟今年称得上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剧。

  俗话说“要流芳千古很难,但要遗臭万年也不易”,能上榜起码说明它受人瞩目。放眼看来,无论哪个榜,有幸上榜的都是投资巨大,事前炒得不亦乐乎的热门剧,一半以上在央视播出。能和那些荣登央视大雅之堂的大剧相提并论,为人津津乐道。事过境迁,还能引起娱记注意,说短论长,应该说是好事,与有荣焉。

  不过,我对于“失望”二字有点怀疑。所谓“失望”,必先有期望。据我所知,古龙的小说中,《萧十一郎》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除了古龙迷外,估计看过的人不会很多。之前也没经典的影视剧供其扬名;该剧开拍前后、上档期间,静悄悄的,并没有大肆炒作宣传;制作人、导演名不见经传;主演吴,不是什么传媒推崇的演技派或天王巨星,和原着中的萧在形象气质上相差很远,而且是个长得漂亮的偶像派。在普通观众或古迷的心中,特别是在见多识广、品味高尚的娱记眼里,我不相信她们会看好该剧,应该不存在什么很高的期望值。起码对我这个武侠迷来说,从来没有想看萧剧的意愿,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根本就不知道有该剧,谈不上期望。因此,既没期望,何来失望?演员的作品,最怕没人看,现在能引起各方注意,招来记者多加评析,应该是出乎意料的意外惊喜才对。

  把古龙的小说拍成电视剧的难度确实比较大,需要对原着进行相对必要的改动。电视剧为什么要这样改?它改动的依据是什么?原着和电视剧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Becky在开篇之作就已阐述得很清楚,不再赘言。

  其实,武侠本来就不属于正剧、历史剧,无所谓戏不戏说。改动大些没什么了不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油添醋,多方润色,那是改编古龙小说必不可少的手段。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编导的功力如何,不在于与原着的相似度的多少。就算只借一个情节,托一个名字,由此抒一股深情,发一番幽思。只要张弛有度,言之有物,又有何不可?

  君不见徐克的《东方不败》,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又有多少原着的影子?不但情节,连人物形象、风格内涵,还不是面目全非,不知算不算戏说?可依然是叫好声漫天飞,人人大呼经典。到底是不是皇帝的新衣,就不得而知了。

  事实上吴版《萧》剧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戏剧张力够,人物形象鲜明,画面明丽优美,演员表演自然流畅,整体制作质量不错,喜闻乐见,收视率高,各地卫视台争相热播,评价褒多贬少,观众表示认同,就恐怕与失望之说无缘。

  原着和电视剧孰好孰坏,孰优孰劣,接受原着还是电视剧的版本,那跟个人的喜好、品味和审美情愫有很大的关系。小说强调的是一个沉重、孤独、压抑、宿命的悲情英雄,而电视剧要塑造的是一个相对来讲较为洒脱阳光,不受世俗约束,勇敢追求自我的少年侠士。原着描述的是充满凄风苦雨,极度宿命的痛苦爱情,而电视剧表达的是一种易于为今人接受的新潮的自主性爱情观。小说和电视剧的着眼点不同,他要表现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不能说没全照原着拍就是缺乏内涵,只能说各自要表达的主题不一样。“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同样是美,只不过美的角度、风格不同而已。

  在写这些文字时,正听到梅花凋谢的消息,更感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我个人是不喜欢小说的沉重凄苦、极端无奈的写实的灰暗色彩,愿意享受赏心悦目的童话故事的温馨。

  其实,电视剧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的艺术门类,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娱乐,它和一些追求纯艺术的电影不同。电视剧的投资商极度重视商业回报,收视率自然而然的会作为商业成绩的唯一指标,更是衡量一部影片一名导演,或者演员的价值标杆。就好像某某画家的画卖到多少多少钱一样,我们总是习惯用金钱来衡量某些艺术品的价值,电视剧也不例外。所以,怎样拍出卖得好的电视剧是制作人拍破脑袋要解答的难题。一个最简单最弱智然而又是最聪明的答案是:什么卖座拍什么!既然它的最广大的受众群就是普罗大众,相信浅薄如我等的观众肯定不少。如全照原着拍,那么沉重压抑的氛围,大概会有点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现实生活中黑暗和丑恶的东西太多,人心不古。这世间笑容太少,坎坷奇多,而人们需要梦想,憧憬希望。一笑倾城,用笑容感动世界,用美好的向往温暖人生。(金庸的小说和改编的电视剧,较为成功,为大众喜爱的作品,也都以喜剧为主。)

  李碧华写过,有爱的没有艳,有艳的没有爱。悲剧固然发人深省,让人震撼,但喜剧可以振奋精神,觉得生活充满阳光。(我这里提到的喜剧,不是那种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的一般常说的戏剧。而是以颂扬美好事物为主,过程有许多曲折磨难,主人公历尽磨难,结局往往圆满的一种戏剧的形式。也有称之为悲喜剧。)

  电视剧的编导正是迎合了普通观众的这种审美需求,以新的角度切入,注入了以往古装剧所没有的追求掌握自已的命运,追求新的婚姻爱情的意识,暗合了人们对婚姻爱情的怀疑,不信任和对美好的婚姻爱情渴求向往的心理。因此,萧十一郎这个十全十美的男人和萧沈的完美的爱情故事就变成了理想的化身,与观众的潜意识撞出了火花,产生了共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正是编导在改编该小说时扬长避短的高明之处,也是《萧》剧给我带来的惊喜。

  至于说到演技,这东西太玄。演员的演技好不好,这本就是一个见仁见智,带有很大的主观意识和感情色彩的问题。这跟老师给学生打作文分一样,正所谓“文章中考官”本就没有绝对的标准。即便是中考高考,把学生的资料封起来,但评卷者受本身的素养品味等因素的制约,也同样影响着得分的公平性。演员在剧中的表演自然、不做作,让观众看得舒服,我想,这也就够了,又不是专家,何必多加指责。

  再说,何为演技好,不是1+1=2那么客观简单,我们不是很懂,即使那些娱记甚至专家也不见得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本届金马奖的主持蔡康永(著名影评人)先生在华娱的《金马奔腾》节目中预测本届金马奖影帝时所言:“我认为本次的影帝可以说是刘德华和梁朝伟之争,因为两人的表演都很到位!不过我认为奖还是会颁给梁朝伟,因为刘德华在影片中太帅了,而相反梁朝伟在影片中把自己弄的那么难看,而且还长了胡子!所以说梁朝伟身上更具有艺术性,而我们金马评委所要的就是这种艺术性,所以我大胆的预测影帝会颁给梁朝伟!”这么隆重的大奖,专家们尚且由于各种因素和心态左右赛果,影响着对演员的评价,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芸芸众生。

  吴在《萧》剧中的表现,正是屏弃了不适合他的戏路的胡闹搞笑,充分发挥了他擅长的自然内敛、稍带忧郁的表演风格,些许的轻松幽默也松弛流畅。(具体出彩的地方,以前大家都说了很多,无须在这里再重复一遍。)吴在该剧中的演技如何,平庸与否,不是我们说了算,也不是记者们说了算,收视率高和褒多贬少的评价就是对他的演出的认同与嘉奖。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萧》剧热播后,吴的行情看涨,人气见旺,最近还获邀在央视春节歌舞晚会上,把《萧》剧的主题曲《转弯》放声唱。他塑造的这个栩栩如生,让我感动的萧十一郎,是《萧》剧带给我的另一个惊喜。

  我相信那些记者们是没有恶意的,也不存在人身攻击。他们也只不过是因为职责所在,娱乐观众,发表她们的一家之言,一己之见。

  他表他的主张,我亮我的观点,谈谈看法,各抒己见。认同与否,一笑置之,无伤大雅,不必介意。

  一花一世界,一戏一人生,评价各零落,准则在自家。水清石自见,那管他人说短长。

  萧郎萧郎,此萧郎非彼萧郎,意外惊喜此萧郎。



  补充一句,文中说“最要命的是,明显不会插科打诨的吴奇隆整天摆出一副悲苦状。”记者大概有些搞错,剧中插科打诨的是泥鳅、白杨、绿柳等人,不是十一郎。十一郎在剧中的前半部分充其量只能说有些轻松幽默、调皮调侃。

  其实,严格来说,自由快乐的十一郎也仅局限于璧君出嫁之前。璧君嫁后,十一郎的身上已经弥漫着几分忧郁,还有淡淡的哀愁。从谷底出来后,剧的气氛就开始沉重了,接踵而来的变故让十一郎变得更加压抑、忧郁、痛苦、无奈,他不是一副悲苦状难不成还整天笑嘻嘻的?这整一个渐变过程吴过渡得非常自然得体,很有层次。如果整部剧吴都是一副或快乐或悲苦的表情,那才是该批评的。

  那些记者写出这些不知所云的文章其实也不意外,估计他们对该剧也没认真看。只是该剧热播,不能视而不见,总要知个大概究竟,为了年终总结作那几个“最”的文章的需要,应付差事似的浏览几集就妄下断语。这种情况下,要她们写出一篇有分量的正面或负面的文章还真是勉为其难。



回品评《萧十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