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十一郎到水若寒

《至原发表讨论处》

作者: fei
2003/08/30



  我是两个月前实在没什么可消遣的时候,才万不得已租了套吴版的“萧十一郎”看。没想到只第一集的头十分钟我就已被深深迷住了。这是一部多年未遇的武侠剧精品。平常如果租到我喜欢的电视剧(大多武侠,我是经典武侠迷)时,我常会录下来以作收藏。可看完萧剧后,我立刻到网上订购了一套“萧十一郎”。同时我还一口气买了“卫斯理”、“追梦”及“侠女闯天关”。然后我发现自己突然成了吴奇隆的影迷。到如今这热情已有两个多月了。

  前几天我无意中发现了Becky主持的这个网站,进站浏览了两次,我就被深深地感动了。首先我是被这个网站中这么多可爱的隆迷们感动了。像Becky制作主持这样一个庞大雅致的网站,肯定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小纯十几年来一直关爱收集有关吴奇隆的一切,还有其他众多隆迷,你们对吴奇隆的热情和关爱,别说吴奇隆自己肯定会感动不已,倍加珍惜(因为从新闻报导中,我认为他是位很尊重爱惜影迷的演员),连我这个旁者都万分感动。大家各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天各一方,却都是如此热切地体验生命中的美好与快乐,无私地付出自己的感情。我真是只能再次说被你们深深地感动,不禁提起笔来,渴望也成为你们的一份子,不管将来如何,至少现在大家都在享受这美好的一刻。被爱被欣赏固然很幸福,爱人与欣赏他人也是很幸福的。写着写着,都有点妒嫉吴奇隆了,他竟然能得到这么多来自四面八方不同人的关爱。

  不过我认为他值得这一切,因为他给大家也带来了欢乐和希望。“萧十一郎”绝对是一部从各方面来讲都属上乘的电视剧精品。目前所有我看过的吴奇隆的影视作品还没有一个能达到萧剧的水平。但是就他所有塑造过的人物角色来讲,我最钟爱的是“侠女闯天关”中的水若寒。当时拍侠剧时,吴奇隆是二十九、三十左右年纪,正是由男孩向男人转变的过渡期。同时他刚服完兵役,事业处于过度平台期。我一向认为男人只有过了三十岁,才会有味道和气质可言。这也是我早就知道有吴奇隆,却最近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记得当年刚上大学时,小虎队正好刚出道,宿舍里一个女生拿着小虎队的一张海报对大家说,吴奇隆的这个相貌,已经是这类长相中的极致了,再也不可能有人长的更好了。我当时听了也只是抬头看了一眼,这孩子长的是很漂亮,或说很帅,可漂亮的美少年太多了,看看养眼而已了。实在不觉得有什么可让人品味欣赏的。

  如是过了十几年,人人都在经历生活,吴奇隆成熟了,成长成一个有魅力有韵味的成熟男人,而同时还能保持心中那份纯真不改。真是大家的幸运。若寒这一角色有意或无意中反映出吴奇隆当时的状态。时而冷峻阳刚,像个男人,时而又稚气倔强仍像个孩子。吴奇隆本人性格中的沉稳与天真也与角色相辅相成。可能如果换了另一个时期,另一种心态,即使让吴奇隆自己再来重新演绎这个角色也不一定会有这么好了。只可惜这个剧本身制作上有太多缺陷,所以侠剧未能像萧剧一样轰动热播。但也许正是这种戏里戏外的缺陷与不完美,反而更烘托出这个角色的缺憾美。

  我不知编剧当时写剧本时,是怎样构思出这个人物,她自己说曾有先例。不管怎么说这个角色本身非常符合古典美学的审美观。像古希腊及莎士比亚的那些经典悲剧中的悲剧主人公一样,当一个人,在他无知无识的情况下,受到不可抗拒的既定命运的摆布,从而产生一个命中注定的无法逃避的人生悲剧与性格悲剧。水若寒正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小时家中被洗劫,他年纪幼小,毫无抗拒能力,而在失忆后(这一手虽然老套,却是他人生不幸的重要一环),又被仇人所养所用。感激救命之情,感激养育之心及一个男孩对父亲的天生固有的信赖与尊敬,使他甘心成为曹佑祥手中的杀人工具,而压抑了他本性中的善与美。这样的人生是如此地无奈与无助,因为他无法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了他。由此造就了人生的无奈与惨痛。一个绝望的人生,加强了人物的内蕴与爆发力。

  只要是一个天性未泯的人当然会痛恨这种生活。正如水若寒贯穿全剧的人生之路与心路历程。本是无知无觉一如既往地去执行任务,却偏偏遇上了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幻想的少女陆剑萍,启动了若寒心中隐抑已久的对生的渴望和对美好生命的期盼。就像雪子所说,自从剑萍出现后,若寒就变得不听话了。因为若寒觉醒了,不再愿意受人摆布,成为别人手里的工具。他想要拿回自己的生活。而只有陆剑萍这样的女孩才能触发若寒那颗本已如死水无澜的心。这一点佩服编剧,无论是在想像的文学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匹配都是相当真实可信的。所以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赵薇。

  再回到水若寒,一个二十多年来已有的习惯和生活又岂是能轻易被改变的,更何况还有不只一股的强大的恶势力在时时作祟阻挠,于是就有了若寒的求死。这也是一个弱者在无奈无力下最后的抗争了。尤其是死在自己心爱的人手中,一死百了,就再也不用受这进退两难,求告无门的感情的折磨了。不过若寒求死在剑萍剑下,对他而言是种解脱,而对剑萍来说就太残忍了。死者已逝,可生者却不得不活受煎熬。可惜剧中并没有深入挖掘表现剑萍的心理状况,含糊带过。

  但是这一情节仍然反映出很多情况。首先,若寒求死虽未死成,却充分表现出了他内心那份无可排解的痛苦与折磨,亲情、爱情、友情错综复杂,纠缠不清,只有一死才可解脱。自古道“千古艰难唯一死”,到了死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的时候,那么这个人活着的生命又是怎样地惨痛与不堪忍受。由此强化了若寒这个角色的凄美无奈的悲剧感。也为后来的命运的转机进行了铺垫。使观众在体验大悲之后才会产生对大喜的强烈认同。当然也就使得若寒最后的灿烂笑容是无比地可爱与宝贵。若寒求死时给观众带来的情感震撼是如此强烈。一个人正在青春年少时却要寻死,可见生命对这个人的沉重,同时若寒本来仍然可以像以前那样继续作一个麻木不仁的杀手,一个人麻木了,也就不会再有痛苦可感觉了。但是,若寒却不愿再屈服下去,他在挑战义父之流的邪恶,更是在挑战自己。他是一个有良知的坚强的男人,一旦有了醒悟,一旦意识到旧有生活的肮脏与阴暗,那他怎么还能再无动于衷地回到以前呢?当他自己已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的时候,他就再也不可能去结束他人无辜美好的生命了。

  如此在美与恶的缠斗下,在亲情与爱情的冲击下,在希望与绝望中,死确实是若寒唯一的出路和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然也表现了若寒对命运的最强有力的抗争:我偏偏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看你这不公的老天还能奈我何?若寒是如此的无助与无奈,一个如此可爱的美丽生命结束了;而若寒又是如此的不屈与勇敢,他不惧死亡:是,我不能活着改变我的命运,但我却可以以死来洗清丑恶阴暗的生命。我看到这刻只觉得既怜惜又悲愤,为什么无情的老天总是在捉弄生命的美好,不能让人生完美无缺?而正是这种缺憾与无奈带给观众巨大的震撼与共鸣。

  其次,这一剑对剑萍的心理冲击也是巨大的。一个天真无邪,本不识愁滋味的少女,先经家破,后又在被动情况下杀死(险些杀死)自己的初恋情人,于理可通(因为要保护父亲),于情却何堪?于是不谙世事的少女切骨锥心地体验了人世的险恶与卑微。促进了她的成长与成熟。这样一剑的刺法有前案例可循:金庸“倚天屠龙记”中周芷若刺了张无忌一剑,宋青书旁观者最清,知道刺了这一剑后,张无忌这臭小子可就再也不会从周芷若心中抹去了。同理,刺了这一剑后,若寒也再不会从剑萍心中抹去了。经过两人的生死之路,后面的两小无猜,相伴走天涯的情节是如此地温馨可人,真是一对可亲可爱的小两口。

  第三,经这一刺,若寒没死,却深受重伤。在若寒的心理创伤之外,又有了身体的严重创伤。使这个人物处于极度弱势之中。若寒扮相俊美(当然指吴奇隆了),有很多一言不发,却满脸又倔强又无奈表情的镜头,让观众顿生怜惜之心。

  灿若朝阳的美固然让人心旷神怡,可那种柔弱凄美却更易让人心动心痛。这也很符合人类原始潜在的审美观。所以古今中外,在各类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许多类似的凄美悲剧角色。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小说。在他的五本小说中(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几年前看的了),男主人公都是那种身体或心理有某种残缺的人。但外表的羸弱恰恰更强烈地比照出内心情感的强烈与精神的坚韧不拔。所以我觉得如果若寒受伤后,每天只是一副病病歪歪的样子,我想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喜爱这个人物了。若寒受伤后,他的身体虽然虚弱,可心智却无比坚强,才使这个看似文弱的少年浑身散发着坚毅不拨真正男子汉的气质魅力。

  正是这种看似两个极端的矛盾的相辅相成,使人物更有层次与内涵,更丰满也更鲜活。当然也就更深深地打动了众多奇迷的心。例如,他不愿接受师姐雪子的照顾,不愿拖累雪子,毅然拖着伤弱的身体回东厂,显出他对有养育之恩义父的忠贞(当然曹是坏人,可当时若寒并不知自己的身世)。回东厂的路上,又遇到朱玉龙和小龙,眼见重伤之下无力抵抗,若寒站在那儿,表情又倔强又气愤又无奈,瞪着眼睛(眼睛很好看),紧抿着嘴,于是我又一次被深深打动了。及至后来被师父所逼,受刑折磨也绝不出卖义父;恢复记忆明白真相后,几番举手要杀曹佑祥,几番心理斗争,终于不能下手,而放过曹佑祥,甚至为了救曹佑祥以报养育之恩,只身与师父周旋。情形危殆,却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更显得这个人物的坚强可感与可敬可爱。

  只有经过如此大起大落,悲欢离合之后,若寒和剑萍在一起的日子虽然短暂却是如此美好与真实。只有苦难后,才可知平凡生活的甜美,才会倍加珍惜已得到的东西。其中很让我感动的是两人在亭子里钓鱼,互相称呼小若寒、小剑萍的那段情节,两人作出小儿女态,如此自然活泼,亲密无间。只让我想到爱情的纯真和美好。每次看到这儿时,嘴角就不自禁挂着微笑,心中柔情无限,回忆起当年和老公在大学谈恋爱时的情景。因为没有地方可去,他和我就围着校园一圈圈走,手拉着手,在冬夜的寒星下,听他低声唱尽一首首老歌。这样一走就是几个小时。我只能说天下最美丽最温柔的感情就是爱情了,正是这种爱情的美妙,正是如此这般的温柔可人,才能解冻若寒冰封麻木的心,才让他发现生命中除了痛苦和无奈,还有生命的美好与希望。这也是萧十一郎为什么宁可清醒地体味爱情的百般滋味,也不愿买醉麻木自己的原因吧!爱情又会使人坚强有力,给人勇气,才会使若寒与剑萍两个人在明知死亡将近时仍能坦然面对与接受,而且更加懂得享受此一时刻生命的美好。

  到若寒被曹佑祥打死时,若寒指责曹的一段话也很感人。骂坏人解恨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压抑已久之后,若寒终于完全彻悟,一针见血地指出曹的虚伪与自私,同时也道出自己的心声:看朝阳,赏落日才是若寒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这也是若寒生命将结束时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所以若寒在死时才会面带微笑,表情安详,甚至还有一种幸福的表情在脸上。若寒死在剑萍面前的那组镜头确实美轮美奂,让人眼睛湿润,却又嘴角含笑。这是若寒最美丽的结局了,他生的时候凄美动人,死的时候也是凄美动人。套句若寒的坏师父的话:就像那美丽的樱花一样在盛开中凋谢。在人们满心怜惜的时候,带来最大的美的享受。

  海明威的作品惯用这类美感表现。他书中的角色总是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突然因某种意外(命运之手?)丧生,于是常让我感到巨大的痛苦与折磨。我常常不堪忍受他书中所表现的那种巨大感情的冲击,可却着魔般地差不多看了他的所有小说。他是我最恨的作家。那种极度痛苦与极度欢乐的感情冲击,让人几乎窒息,几乎想忍不住摧毁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若寒的死就像一件美丽的自然精品,被毁掉了,使人剧烈的心痛之后是强烈地感动。这可能就属于或接近美学里面最高层的悲剧美。也许弗洛伊德说得有理,人人内心深处都有自虐与虐待他人的倾向。好像对极美的东西,当爱到极度时,就会渴望毁掉,好能体验那种极致的碎灭的美。真是有点变态。

  书归正传。到后面若寒死而复生等等情节时,我同意其他人的看法,纯为剧情需要而做,当然也是为了满足人民大众的心理惯性。至少对我而言,若寒之死,美则美矣,可若寒如果真就这么死了,我可太不甘心了。我还是喜欢看到这世界多点高兴的事,喜欢看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祝愿吴奇隆和马娅舒,马娅舒看起来是个好姑娘。

  有一点我一直感到奇怪,若寒这样一个美好角色却出现在这样一个有很多缺陷的剧作中。也许这也是一种缺憾美?许多人抱怨若寒在剧中的情节太少,刻画不够充分,一方面我也觉得遗憾,应该多给若寒戏份,尤其是我看得是大陆版,实在是删掉了不少好戏,但另一方面我在想,也许这反而是不幸中之大幸。因为正是剧本身未能充分详细地表现若寒,留给我们更多想像的空间。使我们参与进去,自动去添补若寒角色的空白,让这个角色在我们心中更加丰满完美。否则一旦被导演或编剧写实了,说不定会丧失现在所带给大家的美感。就像古代文人所作的诗意泼墨,在画面上留有大片留白,好让观者能纵横想像,在心中的画意更臻完美。

  水若寒是我所看过的影视剧中最美好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这首先是编剧的神来之笔,功不可没。另外,那当然是吴奇隆的演绎使这个角色才真正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一直不喜欢长相太俊秀的男孩(人),因为太漂亮会使男人显得脂粉气太重。男人更重要的是气质。但这次我觉得吴奇隆的水若寒是如此美丽,五官精致可爱,却又不失男人的果敢刚毅。若寒俊秀的外表是这个角色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若寒内在的性格魅力才是使这个角色真正鲜活起来的更主要原因。我觉得吴奇隆本身的某些性格与若寒很相像,他当时仍还有些青涩的演技反而加强了角色的立体感和角色含蓄内敛的性格。他在此剧中更接近于本色表演,也许是无心插柳?不知道,只有吴奇隆自己知道了。

  我认为好演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演员相貌不一定出众,但演技精湛,可化身千万,不露痕迹地融入各类角色,这些演员成就最高,如达斯汀.霍夫曼,汤姆.汉克斯。而另一类演员,个性魅力永远附着在每个角色身上,或多或少,或明或暗,角色与演员本身个性相辅相成。一旦遇到性格相近的角色,便能发挥地淋漓尽致。当然一方面仍得有很好的演技,另一方面就与演员本身独特的气质与内涵无法分开。

  我认为吴奇隆属于第二类。在拍侠剧时期,吴奇隆刚服完兵役,事业与人生都处在一个矛盾复杂的十字路口,现实生活中的仿惶与无奈,焦虑与希望,也许就不知不觉地融合体现在角色中了(对不起,我强加臆测了),使角色在本身魅力之外,更自然地体现出扮演者吴奇隆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所有吴奇隆扮演过的角色中,我还是更偏爱那些沉稳内敛的角色。可惜至今还没有一部戏完全充分地展现出吴奇隆的特质与魅力。等待张之亮的“丝路豪侠”,希望能更上层楼。



回品评《侠女闯天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