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丝路》5

《至原发表讨论处》

作者:山居
2005/04/17



一、

  其实,写“解读《丝路》”一直觉的蛮折磨自己的一件事,或许是对这部作品的喜爱远远超出理智的范畴,总想把心中感受一脑股儿的倒出。但或许是天生习惯于发散思维而拙于逻辑整理,在命题作文的范畴内却不知不觉中天马行空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能令自己满意。

  原本第5篇想写侠义精神一方面的事情,但后来不知不觉中越扯越远,写的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空,等发现时已经收不回来了,不由哭笑不得,不知当如何是好。没有办法,只能听从网友悠游的劝告,试图另起炉灶,干脆不再给自己设定框架,纯粹的随想、随笔,纯粹的主观宣泄吧。



二、

  没有去看随心所欲的王家卫那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的《2046》,却买来了学院派的李泉那与“2046”根本无关的《2046》来反复的听。

  原本只是为了吕克.贝松那一盆不懂法语的兰花,和祖父口中曾提过的老刀牌香烟,却意外听到了不同于前面两张专辑的篇末演奏曲,很舒服,很喜欢。

  古典的钢琴紧踩着现代的电子鼓点,东方的马头琴又舒缓着西方的钢琴与鼓点。原以为的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冲撞对立,却意外的那么和谐与优美,真正的“天生绝配”。

  原来,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用一种看似不适合,甚至对立的,脱离主题思想框架外的表现手法,却反而更能够深刻的表现出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关键只是在于作者使用这个手法的具体的水平高低了。

  《丝路豪侠》这部戏便也是如此了,油画风格的镜头画面,中国爱乐乐团的交响音乐,似乎让人想到“西洋”与“现代”这些字眼,但在编导的妙手调理之下,竟然将一个中国东汉时期的侠的故事演绎的入木三分,打动人心。不得不承认,这是自己看过的最最正宗的、最最深刻的“武侠片”之一,它真正的把握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侠义精神”,并将这种古老的东方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部作品,无论如何想要打动观者,仅仅依靠华丽的外表是不够的。它需要深层次的精神实质来打动观者,引起观者的心灵共鸣。

  《丝路》采用了一种在电视剧中不太常见的深沉内敛的纯电影的手法,一种类似于诗词情绪化而非故事化的叙述手法来描述一个长篇作品,固然在吸引观众的层面这一点上略与大众电视剧的方向偏差。但,无疑,这种更类似于使用长篇诗歌叙述的手法在情绪抒发,主题深化、意境营建方面却要远远胜出于更偏向小说手法的作品了。



三、

  这些年也看过一些所谓历史正剧,从早前的《雍正王朝》至最近的《汉武大帝》,作品水准的确相当高,但他们目光对准的全部是居庙堂之高的那个社会阶层,无论是善是恶、或贬或褒,他们都在史书上留下了厚重的笔墨。

  但一个民族的前进不但需要领头人,除了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外,组成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的处江湖之远的这个普通百姓阶层才是整座大厦的基石。但或许是自己接触的影视作品比较少,在古装片方面,除了那些历史正剧以外,看到的基本上是偏向漫画风格的“青春武侠片”,而真正用严肃的态度来描述那个时代社会各个阶层,主要是底层人物在历史上作用的却看不太到。

  不但是这种严肃武侠片的类型少见,反映东汉这个历史时期的也少见。

  前几年总是清宫戏泛滥,光是严肃的正剧就已经有从康熙到乾隆连续三个王朝了。清朝毕竟已经是封建制度末期,加上外族统治的特殊背景,无论政治制度、人文思想都日益禁锢,纵使所谓的康干盛世,也难掩这深层的穷途之相。前两天看新闻说马上有几部唐朝的大戏要上演了,有正剧也有戏说,看来未来时段又是上演大撞车的局面了。奇怪,各方的编导和投资方似乎商量好似的,要么全是清宫,要么全是盛唐,真是有趣的紧。

  其实,汉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存在时间长久的王朝,很多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规划、人文思想……都是在这段时间建立并确立的,就像人们常常说一个小孩子“三岁看到老”一样,从汉朝也可以看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走向。而且,自己觉得比较喜欢的是,汉朝时期的整个大中华文明是处于一个上升时期,充满了欣欣向荣之气,从以前自己看过的各方面的文字来看,整体的社会形象给自己比较健康、比较大气的感觉,没有那种像盛唐时期的咄咄霸气,踌躇满志;更没有明清时代末路穷途的勾心斗角与富庶底下难掩的没落衰败。

  所幸者,今年有一部《汉武》的面市,也算一尝所愿。只是,中央台的节目依旧是不脱庙堂之气的历史正剧。东汉时期依旧被忽略了,普通大众似乎依旧入不了创作方的法眼。

  从当初看到《丝路》在网页上公布的一篇描述汉唐精神的文章来看,不知自己是否理解的对,似乎创作者们想创作的是一部借助中国特有的武侠形式,从社会基层,尽可能深刻广泛的反映民族精神的这么一部严肃定义的武侠作品。

  自己在看完这部《丝路》后,也的确感觉创作者的目的其实是达到了。看完这部描述东汉时期西域地区一段非历史的历史故事的《丝路豪侠》,看到的是一个正处于少年冲动时期的民族向外走出去的冲动;看到的是这个民族正处于上升期的占主导地位的诸多优良的品质,坚强、善良、守信、坚持自己信念、忠诚、坚持公正公平、不畏强暴、……;看到这个并不那么成熟的民族在好奇的走出去时候学习着怎样与他人的共处,学习着对方的长处,学习着相互的融合……看到这些真的很激动很自豪,中华民族的历史并非纯粹由《二十四史》写成的,并非全部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人口占到社会绝大多数的站在社会低层的这些大众才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灵魂,这才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是中华文明屹立几千年历经风雨始终不倒的骨头。

  记得当初《丝路》正在开拍期间,自己看到了这篇类似与创作理念表述的文章,立刻大大的激动起来,按照自己的理解,只用了5分钟就写了平生第一篇类似新体诗的文字──《期待丝路》,一种纯粹的感情宣泄。

  今天,回过头来看看,依旧觉得自己的东西虽然在文体格式、文字水平上可能实在水平不够,但还是觉得至少在感情上,在对于那段历史时期整个民族精神的理解上还是蛮接近《丝路》这部戏的。

  这才是自己心目中的真正的武侠片,而并非时下流行的那些集“青春、偶像、电脑特效、仿古装、言情、复仇、夸张搞笑、戏说……”于一身,却偏偏缺失了“侠”的真正本质的所谓武侠片。并不是说这种轻松风格的电视剧不好,就像冰淇淋一样,甜甜的,软软的,具有眩目的外包装,的确可以放松神经。但如果铺天盖地全部是这种冰淇淋式的“武侠”片,久尝之下难免会倒胃口。更何况像自己这个年龄的人,已经差不多10年对冰淇淋失去兴趣了,更喜欢的是乌龙茶了。甜食毕竟只是甜食,只有一时的口舌之快,要说定下心来,仔细的享受那种回味无穷的悠然感觉,还是要慢慢的来品味那种似乎苦苦的,涩涩的乌龙茶了。

  虽然,这部作品的确给自己的心灵以一种震撼的感觉。唯其所用手法的平静内敛和内在主题的深刻热烈反而形成了一种反差的震撼,这种反差越大,自己受到的震撼也越大,心中震撼越大,反而无法将这些五味繁杂的情绪感受顺利的表达出来。总觉得看《丝路》时候,这些无形无质的非物质的东西,弥漫在自己身边每一寸的空气中,真实的呼吸着它,兴奋的想要告诉每一个身边的人,却始终看不见摸不着,怎么都说不出来,怎么说都是那么空泛,都只是表达了自己感受的一些皮毛罢了。

  或许采取迂回的路线,将有关与这部作品的外部因素尽可能交代清楚,自然而然也就能够表述清楚自己对于这部作品的真正感受,表述清楚自己理解中的创作方想要告诉读者的这些真正深层次的涉及到所谓中华文明、汉唐精神的这些风骨一类的东西。不知当否,深盼诸君有以教我。



四、

  从小家里的书就颇多,而且鸡零狗碎的,什么样的书都有。父辈对于干涉小孩看书范围的兴趣也不大,不怎么在乎是课内还是课外。所以,从小就有机会钻在一堆破纸堆里面,东鳞西爪的浪费时间。于是,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也看了许多武侠小说。

  犹记得第一次看武侠小说是小学4年纪的暑假时,下午4点多,写字累了,看到小堂哥闲的发慌,正在看一本杂书打发时间,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顿时心里大大的不平衡起来了,便一下蹦了过去,将书抢了过来:

  《大唐游侠传》--梁羽生先生的作品。

  结果一看之下便被其中独特的武侠味道和风格所吸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十几年来租的、买的、借的(就差没偷没抢了),这么一路混下来,从民国的还珠楼主和王度庐开始,大概近代的、现代的,只要是有些名气的武侠作家的作品,没几个漏网之鱼了。

  最喜欢金庸先生作品的庞大恢弘的故事框架,复杂多变,想像丰富的曲折情节;梁羽生先生深厚的古文功底,诗词对联,优美华丽,俨然大家;古龙先生笔下刻画的深刻个性的鲜活角色,剖析人性深层,痛苦而极端的直面;温瑞安先生独特的无韵诗歌般的笔法,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云中岳先生笔下一个个热血男儿轻生重诺,侠风义胆……

  我们作学生之时不像现在的小孩,漫画、游戏、上网、电影、电视……是一个资讯爆炸的多媒体时代,有那么多花样。那时记得电视节目还比较少,电影院也少,电脑、漫画更没有流行呢,主要还是文字时代呢。同学们的业余活动很多便都是捧着金庸、古龙猛啃,整日里刀光剑影的。虽然,女孩子是琼瑶、岑凯伦的作品比较多了,但武侠小说是男女通吃,不像言情小说那样仅限女孩子的流行。那时真是武侠小说大流行的黄金年代啊。

  哈哈,也可以说,如果现在的小孩是网络一代的话,那我们这代人便可以说是武侠小说一代了。

  于是,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很深的武侠情结,就算长大了依旧痴情不改。



五、

  今日回头看看,许多当时的武侠作品其实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流于只武不侠的暴力描述罢了。只是当时年纪太小,便不辨优劣,一股脑的倒了下去,其实许多都是转头就忘。

  时至今日,在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经过时间的考验,层层筛选,依然能够流传至今,也能深刻印在自己脑海中的这些作品,数一数看,便发现都是那些不单在写作技巧、故事情节取胜,更有深刻内涵,宣扬了中国人所谓的“侠”的精神的作品。

  所谓武侠,武的形式,侠的精神。仗三尺剑,扫不平事,为律法所不容。韩非子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不同的手段,同样的目的。

  而在中国人的心中,“侠”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便如中国几千年文明形成的释道儒三家互分互和,相互吸收,并存并立的思想局面一样。

  例如,最近几年随着张纪中先生的重拍而引发的,又开始火热全方位研究金庸先生的作品,被许多人誉为武侠作品的颠峰。

  而在金庸先生的笔下的“侠”之一物亦是如此:郭靖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镇守襄阳,为国捐躯,陈家洛、张无忌、陈近南率领群雄,立志复我中华,那都是以儒家正统的“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为主的入世之侠;杨过、令狐冲的张扬个性、强调自我,在历经磨难之后已然功成名就,最终却依然无意红尘,退隐江湖,却又有老庄的道家之风了;至于说《天龙八部》,连书名都是从佛家的“八部天龙”而出,全书更是弥漫释家思想,无处不在了。(嘿,自己真正开始对释家的经书开始感兴趣,就是从中学看《天龙八部》开始的,然后才轮到后来的《坛经》等等,这本书简直可以算诱发自己对佛教乃至其他所有宗教兴趣与认识的启蒙书了。)



六、

  记得以前读书时读到过一个有名的水桶定律:一个水桶由许多块弧形的木板圈成,而决定这个水桶容水量大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道理,决定一个人、一部作品所能够取得的成就高低的也并非其优点长处,而是其缺点所在。成功者应该是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平均比较高的那种。

  而《丝路》这部戏却恰恰相反,它的优点与缺点都是同样的突出,它是属于那种在广泛层面上未必会很成功,却拥有自己突出的独特魅力,会打动特定人群的那种类型。由于先天后天的种种原因,(曾经在《解读丝路—框架情节》篇中详细写过,在此不再赘述。)在情节框架上有了漏洞,在表现手法上未必为电视剧大众喜爱,(虽然自己对这种油画似的画面意境,诗歌般的叙述手法,细致到家的细节处理,收敛沉静的情节推进,迷恋到了极点。)不可能成为一部风靡的经典。但自己认为,《丝路》在内在精神的深刻刻画上应该能够被观众轻易的领会,这,或许是它的一个优点吧。

  自己一直固执的认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场面可以不大,格局却必须要大,立意必须要高,只有拥有了深远的思想内涵,才能真正的打动观者。否则,一阵热闹喧哗过去,什么也没能留下,空空如也,这种作品实在未免无趣。(恕我直言,当时自己看《十面埋伏》就觉的存在这种弊端。)

  关于《丝路豪侠》,亦是如此。以前所言,无论情节框架、还是表现手法,主要都是一些比较表像的东西。作为一部武侠影视作品,《丝路》之所以深深的打动自己,这部作品所阐述的精神思想,一种从作品骨髓中所透出的侠义精神才是真正的重点。

  尤其,如同金庸先生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所展现的“侠”字的多方面一样,在《丝路》这一部作品中,在这一幅西域风情的长长图卷中,展现的也不是一个侠客,一种侠义精神,而是在那个整个大中华文明(包括周围各少数民族,并非单指汉族。)的上升时代,在西域这个不同民族的众生相互共处的特定地域中,不同民族这个整个人群体系的身上都有着的不同形式的侠义精神,阐述着他们对“侠”的不同认识,是一个立体的“侠”字。在这幅图卷中,不单是几个焦点人物的风采,主要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是整体的“处江湖之远”的这个人群的风骨,这幅长长图卷的背景基调的统一,整个生存环境的氛围的健康问题。

  这一点正是这部《丝路豪侠》能够吸引自己最大的一个特点。给自己的感觉,导演虽然给这些配角们往往只有一两个片段的戏,台词也少的可怜,但简简单单的三划两划,就给自己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感觉。就好像人生活在空气中,虽然透明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的,是人生活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清新的空气可以让一个人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他们站在各自的民族立场,宗教立场,利益立场,各自为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为了自己民族种群的繁荣强盛而努力,站在观众的立场,站在今天的立场,竟然无法职责究竟谁是真正的坏人,谁是真正的好人。尽管相互攻击,无所不用其极,但其中那么多人,不同方面的人却拥有同样高贵的人格。在《丝路》的主要人物中,或许只有一个邱麟,有一些小人的味道,但却起到了“鸟鸣山更寂”的反衬效果,也显得这部戏更加的真实。

  很讨厌有些影视作品,挂着“武侠片”的招牌,一天到晚空谈大道理,剧中人物成天在那里叽叽歪歪,口口声声什么扬善锄恶,什么国家大义,烦都烦死了,正常人的生活怎么可能这样。而且,说了一大堆大道理,剧情却一天到晚是男女主角在大谈恋爱,简直是浪费时间。恋爱成了压倒一切的大课题,至于说打坏蛋那是以口头革命为主要手段的副业罢了。(SORRY,这段有点偏激了,可是自己实在是因为上当多了才会如此。因为喜欢武侠片而听从了片花广告的指示去看,结果全是“仿古装青春偶像爱情电脑特效片”。反而被家里人讥笑没长大:专看儿童片,装嫩!无语,吐血。)

  而《丝路》就比较对自己胃口了,剧中人物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没有什么人在那里泛泛空谈什么不合实际的那些恶心吧唧的空道理。即使各方各面的最高层首脑有些言及家国的话语,也总是结合当时实际形势的具体剖析。而组成片中绝大多数比例的中下层人物都是不尚空谈,而是以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性格与心志。这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状态嘛,真是顺眼多了。

  想起古龙小说中那种跃动的气脉,其凛然侠风跃然纸上,业内却总是说古龙作品难以改编,因为金庸先生作品故事性比较强,堪称天然的剧本。而古龙先生作品是以情绪取胜,更偏向与文字性的感染力。《丝路》却是自己看过的武侠影视作品中第一部拍出了古龙先生作品意境的,尽管它的原着并非古龙。所有的人物没有过多的废话,更没有为了打斗而打斗,非至不得以不开口,非至不得已不出手,完全以小处取胜,一个小小的举动,侠骨凛然。

  从一开篇,飞驼商队第一旗全军覆没的原因就是源自于秉承飞驼商队一向扶助弱小的原则,在沙漠中搭救了一个濒亡的女子,才会被这个奸细能够在饮水中下毒,从而里应外合,一举成功。

  而在飞驼商队,展现其这方面原则的不止此处,燕逍遥与玛瑙被困沙漠,遇到白玉虎讨水那段,白玉虎同样根本没有问对方姓甚名谁、哪个民族、到底是友是敌,只在燕逍遥要付钱时,说了一句:“我从不卖水。”在他眼中,对方只是需要帮助的两个人,既然是需要帮助的人,那就给予帮助。

  其他旗主亦是如此,虽然初见几个演员容貌都是平平而已,但一个个走来,尽管性格各异,也有缺点弱点,但个个铁骨铮铮,有情有义,到后来不由的让人觉得浑身充满了魅力。(怀疑导演是故意如此来选角的,这种前后的、内外的反差更有震撼力。)

  柳银龙与燕逍遥公平决斗,一招失手就彻底认输,任凭对方处置;蓝雕与燕逍遥虽然为敌,但经过共同对抗咒奴的战斗,惺惺相惜,能够让一个谨慎的刺客毫无顾忌的随着自己步入飞驼商队的势力范围一起把酒,何等磊落;孤傲的黑鹰人如其名,正如大草原上雄鹰一般的性格,出手救下燕逍遥却不肯要对方领情,直承只是为了自己的兄弟而已,明知对方武艺高超却坚持要与对方单独决斗,为此不顾其他旗主的反对一直守着燕逍遥,直至两人并骑走向沙漠深处,寻找无人之所来公平一战;叶龟娘作为咒奴打进飞驼商队的奸细,夹在南天星的养育之恩与蒋虬的真挚爱情之间,不愿意背叛任何一方,于是,黑夜中决绝的关上了大门,门外是情人而门内是弓箭,导演的画面没有任何的激动煽情,作为观者的自己却已经热泪盈眶……

  很喜欢剧中人物的那些决斗,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可以用间、用诈,但一旦决斗就完全坚持公平,以一对一,原赌服输。柳银龙对燕逍遥是如此,匈奴将军阿达蔑对黄狮亦是如此,从刀脱手直至死在黄狮拳下,一干手下一直是袖手旁观,没一个吭声的,这才叫气魄。虽然匈奴这条线索在剧中若隐若现,戏份极少,但是单这一场戏,管中窥豹,整个匈奴民族横扫大草原的气概尽展无遗。

  男人有气魄,剧中女子也是不让须眉。玛瑙一出场就是一句:“侯爷去哪里,玛瑙就去哪里。”豪气跃然面前。与燕逍遥被困沙漠之时,任凭燕逍遥如何赶她走,宁可同死,不愿独生,将唯一的马放走。那时两人毫无深交,这一切与爱情无关,纯粹的性格与人格。只为这一次的生死与共,旁人觉得两人再不配,自己却为他们最终的结合感到由衷的高兴。

……………

  写不下去了,再写下去就变成对剧情的拙劣描述了,而这部戏是不能具体描述剧情的,只能仔细品位意境的。

  反正,我认输了。



回品评《丝路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