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丝路》7:天地英雄

《至原发表讨论处》

作者:山居
2005/07/08



  因为蛮喜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意境,而去看了何平导演的力作《天地英雄》。后来,源于类似的原因,注意到了《丝路豪侠》这部戏的上市。

  虽然是两个导演的作品,但是看完《丝路豪侠》后,总能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天地英雄》。

  或许是因为这两部作品初看之下颇为接近,题材都是古装武侠片,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是在丝绸之路上,故事情节都是假托一个历史事件,描写一段各民族人之间相互纠葛的故事来展现中国人古老的“侠”与“义”。

  甚至连两者寻找的作为对手出现的西域主要民族也十分相似:唐之突厥,汉之匈奴。

  一样的曾经是那么的不可一世,铁蹄横扫草原大漠,是一个崇拜狼图腾的强大的马背民族;一样的却因为自己内部的分裂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成为自己民族由强转弱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分裂成南匈奴北匈奴,另一个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一样也是因为遇到了中原出现了强大的封建制度汉族王朝:汉与唐,而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双方的斗争中最终一败涂地;一样的,于是一部分远迁中亚,另起炉灶,一部分南归中原,而最终被同化为汉族一份子……

  虽然一部是电影,一部是电视剧,由于篇幅的长短不同,造成《丝路》的故事规模更加宏大一些,更像一幅反映时代全景的中堂立轴;而《天地》以点代面,它的浓缩性更强一些,画面的焦点更近一些。

  但是两者拍摄的画面质量、叙述风格都是像油画般的优美,连音乐风格都一般的苍远沉静。

  记得看电视节目时候,有时会遇到插播一些“请您欣赏”之类风光图片节目,觉得这两部作品都可以拿来制作这类作品,而且不需要制作人员用心寻找剪切,随便拎一段出来就可以直接用了。远景、近景、全景、特写、有人、无人……随便哪个镜头都是精雕细凿的等级。或者直接用来做旅游景点的介绍之用也很贴切。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作品的音乐上,想起了《丝路》中刀爷的埙和《天地》中那个强盗头目的二胡,编导安排这两个领袖角色的独奏都是那么的棒,为各自的整部作品定下了苍远的基调。

  相比较而言,何平导演选择的二胡更常见些,观众接受度更高些;而张之亮导演为《丝路豪侠》所选择的埙不那么常见,其古意更浓些,其苍凉意境也更多些了。可能是由于两者的历史时段不同,相比较来,汉更古远一些,观众略陌生些;而唐更近一些,更为大众熟知一些吧?



  (说及画面和音乐质量,忍不住要插一段题外话:

  买了〈丝路豪侠〉的DVD碟片后,看到有网友论及这部戏的DVD和VCD碟片的画面好像差蛮远的。一时好奇又去买了这部戏的VCD碟片来,一看之下果然不可同日而语。

  无论是画面的清晰度,色彩的饱满度,整体的谐调感,VCD版本简直就是全面的瞠乎其后,差远了。如果将DVD碟片放映时的图像亮度、对比度比平日看电视节目时的程度略微调高一两成,那么和看电影时的感觉意境完全没什么区别。而VCD的碟片再怎么调节,就是差了这么一口气,感觉就完全是两个档次了。

  同样在听背景音乐也是如此,放DVD碟片时对白是对白,音乐是音乐,背景声音是背景声音,尽管每种声音都不高,但完全可以区分的清清楚楚,甚至可以极容易的就听出远近高低的空间距离。

  随便举个例子吧。

  记得在看玛瑙在逍遥客栈外的夜色中徘徊这段戏时,柔软的鞋子踏在细沙上的轻细声音、火盆中的火焰在风中摇曳的呼呼声,可以明显听出来位置不同的远远近近极细极低各有不同的三五种夏虫的鸣叫声、极远极高夜空中辽旷空间中夜枭的鸣叫,沉静华美的背景音乐声……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但谁都没有压过谁,更没有掩盖谁。实在听的太棒了,而VCD碟片就绝对听不出这么强的现场逼真感觉了。

  还记得一段燕逍遥与刀爷在岩洞中的对话,连话语声音那在狭小空间中特有的略带回响的空洞的感觉也完全到位,刚开始没注意到,看到一半时发现了这个细节,忍不住仔细留意了一下,实在舒服。

  真的要很幸灾乐祸的告诉已经买了VCD碟片的各位,哈哈,《丝路》用VCD碟片来看实在是太暴殄天物了。哈哈,建议各位,扔了算了,嘻嘻。)



  言归正传,话虽如此,但,回味再三,毕竟是两个编导集体、两套制作班底的作品,仔细品味,两者其实区分还是很大的。

  其实,看《天地英雄》之前的期望值要远远大于《丝路豪侠》的,毕竟自己知道何平导演要比张之亮导演早的多;《天地》的投资和宣传又是那么大,而《丝路》则基本上没怎么像样的宣传过。何况,对自己这个普通观众来说,《天地英雄》首先上市,又占了个先入为主的先天之利。又是采用电影形式,首先给人感觉要比电视剧高出个档次了。

  可是,或者这就是所谓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总觉得《天地英雄》可以算是一部相当精良的武侠电影,情节好,音乐好,人物塑造也好,但却总在关键时候差了一口气,总是比起心中的期望差了一块,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距离自己想像中的武侠电影《天地英雄》偏了一点。

  比较起《丝路豪侠》,两者各有所长之处,但反而在情节框架上被剪切过的《丝路豪侠》似乎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的真正的武侠电影。

  《丝路》的着眼点似乎从头至尾始终紧紧扣住了“人”的因素,其历史背景的刻画也更真实一些。正因为如此,因而给自己的感觉要比《天地英雄》要好不少。

  而在看完《天地英雄》,觉得导演在影片首尾处只犯了这关于历史背景和人的因素这两个错误,便已经将自己对整部戏的感觉全被破坏了。

  一个错误便是开篇的历史背景。

  影片开始,《天地英雄》的一段字幕顿时就把自己搞蒙了,说道当是时突厥称霸塞外。但无论是东西突厥还是后来的后突厥,其兴盛时间都是在盛唐以前,而电影讲述的“迎佛骨”这件事发生在元和年间,已经是中晚唐了,这两方面在时间上似乎怎么也联不起来吧?

  记得读书时候看那些说书人的小说:李靖扫北啦,薛仁贵征西啦,哈哈,就算不看历史书那也知道是李世民做皇帝时候的事情。后来长大些,读过一些历史书,这方面的叙述自然更加详尽些了。

  至于说“迎佛骨”,我们那位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老先生在公元819年写给皇帝先生一份《谏迎佛骨表》,以致于惹的这位狂热的信奉佛教的唐宪宗皇帝大大的不爽起来,便把可怜的韩老先生给赶到潮州去抓鳄鱼了。韩老先生在路上写下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可是中学时候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背诵的千古名句啊。而韩老先生被赶的东奔西走时候,突厥称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草原上逐渐强盛起来的是东边的契丹,西边的回鹘这些民族。

  这么有名的两件事情,何平导演居然非要把它们混在一起,实在让人哭笑不得。顿时,本来刚要把情绪沉浸入影片的自己大感滑稽,这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投入了。哎,真是要命。

  相比较而言,那时看《丝路》的开篇背景描述,没有采用字幕形式,而是直接通过事件的描述来逐步展开背景的揭示,描写的更详尽,也更真实。使得看电视的自己慢慢的被吸引,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编导们描述的这个历史环境中去了,就自然而然的沉浸去了,就投入了。(具体情况见“解读《丝路》1”)

  历史背景其实还不算是什么太大问题,《天地英雄》主要让自己看的生气的地方便是结尾了,简直气死了。整部作品叙述的故事情节,反映的人物性格、武侠精神,看的自己热血沸腾。尤其到了“老不死的”牺牲这一段,如同波涛的一次次汹涌,最后一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导演将作品情绪、观众情绪完全推向了一个高潮,令人唏嘘叹谓。整部作品到此可谓通过将主人公们逼入绝境的状况而将人性的伟大,中国人的武侠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自己感叹,的确是“天地间的一群英雄”。

  可到了真正的结尾高潮一场大战,代表正义的护送佛骨一方的力量死伤怠尽,突厥人与马贼们马上就要得手时候。这时,风云突变,起到扭转乾坤作用,将“争抢佛骨”一方击败的居然是大显神灵的“释迦摩尼佛骨”!看戏的自己顿时目瞪口呆,一头载倒,只知道口吐白沫,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天啊,救命啊!何平导演拍的究竟是中国武侠片还是神怪魔幻片?

  整部作品讴歌的究竟是铮铮铁骨男儿们的热血豪情还是法力无边的佛法威力?

  作品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属点究竟是“人”的因素还是“佛”的力量?

  一部电影作品在其最高潮的结尾,最应该表现其整体主题,最应该打动观众的结尾居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将前面1个多小时的所有情节,所有铺垫,所有基调和主题全部推翻,这算怎么一回事?

  自己真是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来理解何平导演口口声声所说的:“要彻底好好拍一部武侠片”的这部《天地英雄》了。

  无语!

  这才是让自己“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真正原因了。

  想来,何平导演是由于为了突出主角们的精神,于是拼命将他们的境遇一步一步的逼向彻底更彻底的绝境:只有区区五六个人,保护着手无缚鸡之立的僧人和妇孺,却有强大的马贼群和突厥大军来抢劫佛骨;而后面又有个武功绝顶的遣唐使在时时刻刻紧盯不放的追杀;在可怕的沙漠被毫无遮蔽的围困住,却偏偏又断了最珍贵最要命的饮水……在这种考验人性的绝境中的确能烘托气氛,展现主人公们精神,的确能够感动观众。

  可是,当这个绝境里的故事沿着编导们的思路一路发展下去后,主人公们便被逼向了真正的绝境:一个连编导们自己都不能设想出出路和生机的绝境。死亡和失败成了唯一可能的结局,作为反派出现的马贼和突厥大军必定是胜利的一方。但是这个结局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为广大观众,为审查机关,甚至为编导们自己所能接受的结局。前面的故事越是激烈、壮烈,越是让人热血沸腾,后面的结局便越是无法令人接受。

  于是,只能强行将向西行进的方向像强扭的瓜一样扭向东面过来了,这瓜便也不像个瓜了。这以前所有辛辛苦苦的拍摄和陈述搭配着现在的结尾,便全部成就了“滑稽”二字的书写。

  于是,看戏的自己便只能栽倒在地,口吐白沫,而别无他选了。

  相比较而言,《丝路豪侠》的结尾就要高明许多了,不但与全剧基调保持统一,热情歌颂了中国人古老的侠义精神,而且始终将其着眼点落在“人”的因素上面。

  同《天地英雄》有些接近的,在《丝路豪侠》中也有一件各方争夺的宝物──孔雀刀。孔雀刀,传说染有佛陀释迦摩尼的鲜血,而具有巨大的法力,而且作为剧中咒奴一方的教主信物,可以号令所有咒奴,的确在西域事物中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丝路》的编导没有落入俗套,在紧张的故事情节中吊足观众胃口以后,谜底揭开:

  传说中具有神力的孔雀刀并没有像《天地英雄》中的大玩特技出场的佛骨那样的灿烂辉煌,却只是让刀爷从神案下面拉开一排砖头,就这么随随便便的就翻出来了。而它也只是锈迹斑斑的一把普普通通的旧刀罢了,根本没有什么神力。

  竟然意料之外,细想情理之中。

  这是一部尊重历史的武侠片,而并非什么神怪片,在这个故事中所有发挥作用的各方力量都是人,作品所要揭示的,所要讴歌的也是人性,是侠义的精神,而非佛法。正是这么一把锈迹斑斑的普通旧刀,能够引发如此波澜壮阔,惊险诡异的争斗,才更加让人唏嘘不已,更反衬出“人”的力量,突出了“人”的因素。

  飞驼商队和刀爷的最后胜利,西域获得的和平局面,也全是靠着自己的实力与奋斗,靠着感动了刺客燕逍遥,双方的并肩作战,靠着与敌对方咒奴首领---天琴娘子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和解,靠着所有人心中坚持的内心的善良、对和平的渴望、对他人的理解、靠着侠与义的精神、靠着像班勇那样的无数人的舍身忘己……

  一切的尘埃落定,争夺的对象其实只是一个象征罢了,争夺的、坚持的其实都是自己的信念罢了。

  这样一把孔雀刀才是与全剧基调保持统一,才是能够更加烘托主题的孔雀刀。有了这么一个烘托主题,强化主题的结尾,整部戏的境界层次便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回品评《丝路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