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丝路》8:唯美写实

《至原发表讨论处》

作者:山居
2005/07/28



  ──原本这一篇应该是檐上青青草钦点的“杂言随笔37”,后来那篇东西让山居半途而废了,那只能把这一篇“解读《丝路》8”赔给檐上青青草罢。反正山居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青青草自己看着办吧。

  又及,TO 青青草,写的太赶,可能会有许多漏洞与病句,结尾也不知该如何来收,不好意思了。



一、

  因为自己的武侠情结,不但看的武侠小说多,曾经去看过一些武侠的影视作品,知道的第一个香港导演的名字就是徐克。也零零碎碎的看过几段介绍中国武侠电影发展轨迹的记录短片一类的东西。



二、

  在20年代末开始,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张石川先生制作的《火烧红莲寺》系列武侠电影可以算作中国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造成很大的社会轰动与票房收入。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普通百姓便在武侠电影中扬善去恶、锄强扶弱的英雄主义色彩中找到了虚幻的心灵安慰与满足。

  一时间,各种武侠电影如雨后春笋而出,成为当时上海滩上与古装片、文艺片鼎足而三的电影类型。武侠电影在利用电影这个崭新手法时候,也从当时的舞台戏曲中吸收了许多创作养分,包括剧本故事、打斗手法、人物造型等等。

  甚至许多著名的武侠电影明星本身,就是从戏曲武生或武旦转行而来。而且,当时的电影特技已经制作的相当精良,吊钢丝、喷烟雾等这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手法,其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与普遍。

  由于武侠电影从一开始就出现的类型化、单一化等弊病,至40年代上海的武侠电影逐渐衰败。从5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的逐渐开始兴盛,便慢慢接过了上海武侠电影的旗帜,将这个电影类型继续推向前进与再次的繁盛。其影响日益广阔,甚至后来还出现了李小龙、成龙这样国际性的动作明星。

  可以说50年代以后至80年代这段时间,香港武侠电影是很明显的“写实派”风格,讲究一招一式的硬桥硬马,吊钢丝这类飞檐走壁比较少一些、粗糙一些,电脑特技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武打场面都是完全靠演员真实的打斗来完成。

  那个时代的武侠片,限于摄影技术、摄影设备以及人的眼界、观念的内部外部原因,武侠片中的武打技术主要靠演员自己的武术根底,其武侠作品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演员本身深厚的武功根基上面。从主角、配角甚至到跑龙套的,那时的香港电影中可以说高手无数。演员中的李小龙先生、成龙先生,以及导演中至今仍然活跃在人们视线中的刘家良先生等等,莫不如此,都是本身就身怀绝技的专业人士。

  但是随着观众眼界的日益增长,“写实派”主要依靠的“人力”逐渐而穷,不能再作出突破人体极限的东西来满足观众的需求了,武侠电影又需要寻找新的方向与出路。

  于是进入90年代,随着各种外部技术的进步,在武侠片中开始大量引进电脑特技和崭新的摄影手法。以徐克导演为代表的一批港台电影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对那时香港武侠片注入了再次前进的动力。开始出现武林高手在半空中飞来飞去的镜头,追求“快”、“更加快”的动作,追求“美丽”、“更加美丽”的画面……徐克加上李连杰的黄金组合,《方世玉》、《黄飞鸿》系列……古装武侠片进入了又一个“写意派”的黄金时代。

  于是,武侠片从一个极端慢慢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逐渐的飞天遁地,飞沙走石,飞光流影,不再需要演员的武功根底,只需要功能越来越强大的电脑软件。画面固然越来越漂亮,却也越来越虚假。终于,徐克导演也遇到了《蜀山传》的走火入魔,败走麦城,以至于蛰伏数载,反思出路。

  至于说近两三年的一些所谓武侠电视剧,则更加向电脑化方向发展的厉害。只要一动手打架,就常常激光道道乱飞,爆破处处轰鸣,可惜又不象电影那么投资大,作的实在不怎么地道,看的人直摇头。



三、

  这几年,随着整个电影市场的不景气与电视剧市场的相对活跃,以及大陆影视实力的上升,形成了港台影视人登陆内地的风潮,“合拍剧”一时风行。在这股风潮中,武侠片这个类型也出现了新的转机。从张纪中先生翻拍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开始,大制作的武侠电视剧令人耳目一新:首先故事情节上相当的忠于原着,在武侠精神内涵的挖掘刻画上也更深一些;导演与幕后人员中大量出现著名的港台工作人员,来学习其丰富的拍摄武侠片的经验;作品的演员阵容不但影视明星大牌多多,配角客串也云集全国各个文艺剧种名人;经常出现的大场面可以说真正还原了金庸气势恢弘的小说场景,走遍中国大好河山的外景更是令以往习惯于摄影棚的港台武侠片相形见拙……

  可以说,这几年大陆连续出现了不少这种大制作的武侠电视剧,无论《笑傲》、《射雕》、《天龙》、《连城诀》、《萍踪》……都堪称精品,为“武侠片”这个类型重新找到出路,吸引观众立下汗马功劳。但唯一在“武打”这一块,却依旧没有脱出90年代香港“写意派”影视作品的路数,自觉未免美中不足。



四、

  可能是因为看多了这种“写意派”武侠片后,形成了审美疲劳,又开始有所不满,希望回归真实。有句话说:事物总是呈现螺旋上升的形态。于是,又有电影人开始制作一些既真实又美丽的武打场面来吸引现代观众的眼光了。

  看完《丝路豪侠》,看到的便是创作人员在这方面的努力寻求突破的意图和尝试:试图将早期香港电影“写实派”的一招一式、硬桥硬马的真实打斗与“写意派”讲求画面美感与场景的整体气势能够尽可能完美的结合起来;既避免“写实派”的失之于粗鄙,又避免“写意派”失之于虚假;努力创造一种“真实的美丽”的武打风格,一种可以称之为“唯美写实派”的武打风格。

  在《丝路》中,看不到飞天遁地的特技,看不到激光乱飞的特效,导演也不喜欢经常使用人多势众的所谓大场面,弄的闹哄哄的。但所有的武打场面一看便是以演员真实的武功根底为基础下精心设计的,精心拍摄的。

  观众可以看到的是:快慢镜头的相互结合,背景音乐的渲染烘托,场景情节的层层推进,导演对于场面的控制,对于镜头角度的选择,对于电脑特技的屏弃,真材实料的兵器,加上绝非常人所能作到的潇洒有力的武打动作……这些都是需要武戏导演,武术设计和演员多方面的实力高超下的共同配合。尤其看的出,整部作品的武打风格、武打技巧都是走的实用路线,好比中国武术中的套路与散打的分别:套路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具有表演的观赏价值;而散打则讲求灵活机动的实战作用。于是,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很舒服。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编剧导演、演职人员的分寸却把握的恰倒好处,情节的设计、人物的性格设定、全剧侠义精神的支撑,不到逼不得已绝不出手的原则(这一点让自己想起古龙笔下叶开的出手飞刀,有些悠然神往。)……所以丝毫不觉血腥,却给人一种处处都是美的享受的奇怪感觉。

  看过吴宇森的电影,觉得是现代的暴力美学,现在又发现了一片古典暴力美学的天空。

  脑海中有几场留下特别印象的武戏片段,无一不是个中翘楚。

  例如,燕逍遥与咒奴的几场激斗,无论是在黄沙滚滚的大漠,还是在浊浪滔滔的大河,在那种特定的给人特别辽阔雄壮感觉的自然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争斗竟然与这环境一样给人特别辽阔雄壮的感觉。

  在大河之上的那场打斗:滚滚的河水波涛汹涌,河水那么浑浊,又是那么激烈,长镜头由远及近,慢慢摇过,沸腾怒吼的涛声配合着悠远沉静的音乐,本该是对立的快与慢,竟然十分的丝丝入扣,整个场景那么的大,那么的远,竟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民族魂”三个字。

  一群白衣的咒奴围着一身灰黄的燕逍遥,踏足河的中央,厚重的刀的飞舞,跳跃的人在飞奔,与汹涌的河水在一起沸腾,在一起呼喊,似乎与河水化为了一体。本该是十分激越的画面,可是导演使用了慢镜头的处理手法,与那悠远沉静的音乐一般的慢镜头,最后什么声音都被过滤了,只剩下了河水奔腾的声音应和着沉静的音乐。越是如此,反而看的人越是激动,只觉天地间只剩下了这几个人。人物的动作慢了下来,可以看的很清楚,可是那种打斗的节奏感、动作力量的爆发感,整个场面的激烈远胜于那些千军万马,飞沙走石,天地变色。即使过了许久时间,每次回想起这个场景,依旧觉得激动不已,觉得这才是真实的豁出性命的生死之战,觉得黄河文明的“民族魂”的雄壮激越在壮烈胸怀。

  老实说,看过了《丝路》也有个缺点,那就是再看其他的所谓古装武侠片,总觉得那种武打戏实在太装腔作势,太虚假,一点劲也没有,就象上海人吃过了大闸蟹,实在对蟹肉棒提不起任何兴趣了。



五、

  最近,徐克导演闭门数载,反思内外后重新出山拍摄的《七剑》快要播放了。看过一些徐克导演对于自己这部最新力作的介绍,居然也是一部宣称要“回归真实”的武侠作品。同样也是宣称要吸取《蜀山》的教训,从电脑特效的误区中走出来,要利用演员的真实打斗来展现中国武术的魅力。徐克导演这一次的合作伙伴居然是香港七八十年代著名的“写实派”的武侠电影导演──刘家良先生。相信,《七剑》上映以后,很有可能又会改变一下中国武侠影视作品的风格走向了。

  心中顿时又喜又悲,五味纷陈,《七剑》与《丝路》,同样是以中国的西北大漠为地域背景,是古装武侠的作品类型,导演一个是徐克,一个是张之亮,是香港同一等级的大导演,从徐克导演以前作品的画面风格来看,《丝路》的画面美丽绝不会输,甚至有过之。而《丝路》在突破现有武侠作品风格,寻求“回归真实”,探索“唯美写实”道路上更走在了《七剑》的前面。或许,《丝路》唯一不如《七剑》的便是明星没有《七剑》那么多。

  或许,这才是大制作的实质:一部作品幕后制作需要1000万,不算大制作,但请上一个明星的片酬足够拍摄一部戏,于是变成了2000万,如果3个、4个、5个明星呢?幕后制作还是只有1000万,但总成本可就是让人咋舌的数字了,这戏也就成了引人注目的大制作了。

  可惜,影视作品不是拍完就算数了,《丝路豪侠》的投资方在宣传上的商业头脑超级白痴,其智商接近0,将这么一部“历史背景刻画注重真实;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复杂化、非脸谱化、非套路化;注意挖掘中国传统武侠精神,弘扬人性;外景取景、摄影画面与音乐配乐风格唯美脱俗……”各方面都这么出色,尤其在武打风格上面有超前意识的好作品给白白浪费了。

  只知生产,不知销售,却不知现代商业以销售为龙头,以销定产的最基础的原则。

  可惜。



回品评《丝路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