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丝路》9:商业艺术

《至原发表讨论处》

作者:山居
2005/09/12



前言

  记得在写“解读《丝路》:表现手法”一文时候,在篇尾提到《丝路豪侠》的商业要素,原本是要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的。那时侯想的挺好,等这部戏大规模上映的时候来吹捧偶像两句,也算尽一个奇迷响应“领导”号召的职责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时至今日,所谓的大规模上映这一天看来是如水月镜花了。既然如此,那拖着也没什么意思了,早点写完早点完成任务罢,挂在心上总是件心事。



正文

  确切的说,所谓的《丝路》的商业要素,其实自己想说的是发现《丝路豪侠》这部戏的商业要素与艺术手法的相互渗透、密切融合,如同阴阳两极互补互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组成太极图一样,商业艺术共同组成了这部作品。

  首先,《丝路》的先天题材是古装武侠片便很好的体现了商业的选择性。一方面,作品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侠”的特质,歌颂了中国人的侠义精神。反过来,另一方面,中国的观众先天就对这种中国特有的武侠题材容易保有好感,容易打开市场。

  由于中国人特有的“武侠情结”,从唐人的志怪小说开始,武侠作品作为一种成人童话,在中国可谓老少皆宜,可以说是最受大众欢迎的题材之一了,历久不衰。

  《丝路》可以说是很好的利用了“武侠”、“侠义”这个容易为市场、为观众接受的切入点,展现了中国人的汉唐风骨,歌颂了整个大中华文明中许许多多的高贵优秀的人性特质。

  确定题材内容之后,便是轮到演员与角色的相互选择问题了。

  看完最后的整部成品,发现在兼顾考虑作品与角色本身的艺术要求与市场接受程度的商业要求两方面的这个平衡点,这部戏的点找的还是相当准的。

  就拿一般作品中最重要的男主角来说,《丝路》整部作品虽然出场人物众多,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但毫无疑问,重中之重的是《丝路》的男主角──燕逍遥。

  自己看完整部作品的感受是,选择吴奇隆先生作为饰演燕逍遥的演员的确是完成这两者间平衡的最佳选择,以至于一下子竟然想不到,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来说,比目前的选择更好的方案了。

  从剧情设定与人物关系来说,燕逍遥的位置处在于作品中飞驼商队、咒奴、谢司寇、南天星、匈奴等各方势力的中心点。

  在《丝路》中各方势力的斗争与合作有三个结点,物是孔雀刀,事是班勇入狱事件,而人就是燕逍遥了。他原本是刀爷利用的一颗棋子,但由于孔雀刀的缘故,刀爷与咒奴、谢司寇、南天星甚至匈奴形成了微妙的关系,也由于燕逍遥本身的刺客身份和实力,使的各方面既想利用他,又不得不防备他。各方势力形成了一个相互牵制、相互平衡的蜘蛛网,而燕逍遥就是处于这个网的中央,时时刻刻在玩着抗击多方压力、保持平衡同时,安然走过悬崖的走钢丝游戏,又成为了引领观众视线,带领观众走入这个故事的切入点。

  这个人物在《丝路》中的重要性无疑是NO.1了,燕逍遥活,则《丝路》活;如果燕逍遥的塑造失败,那么纵使其他所有角色发挥出众,也弥补不了《丝路》的失败了。

  由此可见燕逍遥这个角色的重要性,而且,不但是这个角色的戏份特别吃重,这个角色的塑造成功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需要的是所谓的“文武兼资”,缺一不可。

  从“文”的来说,编导们所设定的燕逍遥既有着传统武侠作品中主角所应该具有的“侠”的特质:嫉恶如仇、恩怨分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扶助弱小,重情重义……也有着他作为一个舔血多年的刺客所应具有的特质:聪明绝顶也冷静绝顶,性格坚毅,行事手段不拘一格,性格内敛而习惯将所有心事藏于内心,喜怒不形于色,自控能力非常强……尤其作为刺客的自保本能,燕逍遥的杀人不眨眼可以算比较考验观众对于主角必定是好人的这个传统观念。需要演员的处理分寸一定要把握相当好。

  可以说,在这个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边缘的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身上的许多优点。更由于其特殊身份与特殊经历而表现的更加强烈。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戏剧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吧。

  正是由于这个角色的性格复杂和内敛,不能用常见的简单外放的表演方式,更没有过多的语言、表情、动作空间来展现这个角色性格,塑造这个人物。尤其,由于《丝路》作品整体风格的表现手法,导演的叙事风格、画面风格、音乐风格走的苍远沉静,深沉内敛的路数,演员的表演方式自然也要与作品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才行。

  或者,换一个说法,本剧要求的是,使用一种纯水墨的手法来展现一个色彩斑斓的燕逍遥。如果表演方式过于外放,那就与作品风格不符,也与燕逍遥内敛的性格不符。如果表演时候“收”的太紧,那就又成了简单的耍酷,表现不出燕逍遥复杂的内心世界,那塑造出来的根本就是一个苍白、平面的燕逍遥,而非有着复杂经历、复杂个性、丰富立体、五彩斑斓的活生生的燕逍遥了。那燕逍遥根本成了湮灭于众多电视剧中常见的耍酷的“木头”小男生中了,根本没有什么吸引观众的魅力可言了。

  而,从剧组最终选择的吴奇隆先生这方面而言,作为一个闯入演艺界十多年,影视作品数量已经达到三十余部的老资格演员,在演技方面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尤其,经过了《侠女闯天关》、《萧十一郎》、《名捕震关东》等多部不同风格的武侠作品的锤炼,已经成功的塑造了好几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命运……的武侠人物了。可以说,此时的吴对于武侠作品的整体氛围的把握,对于武侠人物的形象塑造都已经非常的到位和自如了。

  在这部戏中,吴为燕逍遥所设定的以复杂的眼神变化配合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肢体上以细节动作的变化,压抑坚定的声音语气……这些手法来展现这个人物内心非常强烈的矛盾冲突,应用的相当的成功,挖掘这个人物给人感觉很“深”,显得燕逍遥这个人物很“活”。

  有时候,嘴角的略一抽动,眼皮的一撩,眼神的一瞥,手略一抬,人略一转,动作、神情变化都不大,可是,当这些小小的变化同时一配合,一个内心正在经历惊涛骇浪的燕逍遥就已经让观众看的一目了然了。

  燕逍遥从一出场就是一派淡定从容的格局,淡淡的语气,安静的神情,虽身处险境而依旧平静似水。一锤定音,为整部作品中燕逍遥这个人物的性格、形象就已经定下了很好的整体基调。

  初见燕八,便是一场生死决斗,垂眉低目的一句“就不能各退一步?”安安静静,从从容容,竟然完全看不见一丝面临大敌时候本该有的神经紧张。自然洒脱的只如同与多年的旧友在细雨迷朦中的茶馆中品茗、谈天,说着些无关紧要的陈年往事罢了。甚至在说话的语气中、脸上的神情中反而带着一丝极淡的那种看穿一切的,只有成功过后才可能出现的那种面对空虚时候的那种无聊的心灰意懒,仿佛一切都已经尽在掌握,结局早就已经注定。

  尚未开战,燕逍遥就已经出现的这种状态,反而让电视机前的自己看的暗自心惊,暗自战栗。一个人需要多大的自信心才会有这种表情,他又有多高的实力才会有这么大的自信心啊。对于作为观众的自己来说,这个表情、这种状态的冲击力反而远远的大于那种呲牙咧嘴,怒眉凸目,吆五喝六的夸张神情所造成的效果。完全不需要多余的表情、动作,更看不见故作矫情的表演过火,就像纯水一般的自然澄澈,天下第一刺客的气度和实力立刻令人信服的跃然眼前。

  方寸之间尽显实力,这就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展现的好的了,这个分寸的拿捏、把握就很考验一个演员的功力了。

  极少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主角有这么沉静收敛,这么低调,却又有这么暗潮汹涌的冲击力的出场了。想起多年前看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看的很累,却也看的很过瘾。对于梁朝伟饰演的刀客的那个决斗场面的出场尤其印象深刻,觉得这两者有类似的异曲同工,淡定从容。

  只不过梁朝伟这个刀客与燕逍遥之间细看之下其实区分还是蛮大的,可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梁在面对决斗对手时,说话时候出现的左顾右盼,说话语气、面部神情……总体的定位更偏向于“昏黄”的那种面对成功的无聊感觉,更多是为了突出刀客本身的武技高强。包括在杀死对手后的那一句说明来意的台词都是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用一种颜色形容梁朝伟这个角色给人的总体基色就是“昏黄”。

  而燕逍遥的话语、眉宇之间的“淡”却更偏向于冷淡的意味多一些,除了对于胜利的胸有成竹,更多了几分对于生灵性命的漠视,包括对手也包括自己性命。人物总体的基调更接近夜的黑色,也更接近他的身份──刺客,而非只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刀客。所以,杀完人以后,作为一个刺客,燕逍遥是绝对没有什么兴趣,像梁朝伟那样对着一具尸体说什么马后炮般的解释,纵然这个解释其实是说给观众听的。相比较而言,燕逍遥的个人色调更偏向于“黑”一些。

  之所以会提到燕逍遥的出场戏,其实倒也并不是这场戏在整部作品中显得如何突出,如何出色。燕逍遥的出场戏其实无论对于整部作品、对于燕逍遥个人的戏份来说都只是一个引子,其总体水准在整部作品中都只是平平而已。

  但,正是这个引子,对于整部作品也罢,对于燕逍遥这个角色的基调定位也罢,对于演员诠释这个角色的风格、方式……起了一个定位的作用,而且都定的很好、很准。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风格,外放、收敛?放要放的什么程度,收又要收到个什么样的分寸?可以说,通过这么一场戏,燕逍遥这个人物的基本框架,基本性格路数:聪明、坚毅、内敛、冷静、内心深处依旧保有的善良、甚至是刺客固有的杀人不眨眼、轻视生命……已经可以让观众看的一清二楚了。在收敛之中,在不动声色之中就已经让观众看的一清二楚,这才是演员的功力所在了,是需要多年的磨练和锤炼才能得出的成果了。

  而难得的保持这个状态的前后统一,真的很难得,从头至尾的风格统一,从头至尾的水平一致。这一点看的自己很舒服的感觉,定下了这个基调以后,看这部戏,看演员吴奇隆的表演,到后来竟然不知不觉中有了一种错觉:

  是燕逍遥的这种性格在推动剧情发展,而不是表演者在刻意通过剧情展现角色性格。从眉宇之间的神情,整体气度的感觉,只有天生的个性如此才会有如此浑然、如此完整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出现。真的是角色的个性促使角色说这种话,做这种事,有这种神态……似乎在此时演员完全融入角色以后,两者的浑然一体竟然使角色自己有了生命,到后来竟然是演员不由自主的随着角色在向前奔跑,在这个丝绸之路的多方争斗的旋涡中苦苦挣扎,而并非是演员在主宰角色了。

  这种错觉竟然完全主宰了电视机前作为观众的自己的脑子,完全忘记了演员的姓名,脑海中只有燕逍遥三个字了。完全被这个燕逍遥把自己拖进了剧情,拖进了两千年前的东汉,拖进了那西北的莽莽大漠,那悲歌流淌,豪歌激越的丝绸之路上了。

  而从“武”的来说,由于《丝路》追求的是一种完全的写实的武打风格,屏弃了如今许多电视剧中常见的飞天遁地、激光烟火的电脑特效的辅助,讲求一招一式、硬马硬桥的真实打斗,这就需要演员本身就具有相当良好的武术底子。而《丝路》中的燕逍遥的身份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刺客,尤其需要超一流的身手,否则这“天下第一”在完全写实的打斗场面中一出手,岂非成了个大笑话。

  而且,按照剧情设定,燕逍遥处于所有方面关系网的中央,与任何一方都发生过激烈冲突,所以,《丝路》的打戏中倒有一大半发生在燕逍遥的身上。如果,饰演燕逍遥的演员手底下不能见真章,那《丝路》的武戏基本也就全废了,可以改成挂“古装悬疑剧”的招牌,或者“古装野史剧”也能马马乎乎凑合了,反正和“武侠”两字是基本上可以说BYE-BYE,BYE-BYE,BYE-BYE了。

  这就对饰演燕逍遥的演员提出了第二个要求:不单要具有深层次的表演功力,更是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具有专业级的武术水准。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天下第一刺客的风采,才能使作品具有可看性和说服力。

  尤其,作为“武”的另一个方面,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丝绸之路”上的风风雨雨,所以,当初这部《丝路豪侠》全程都是在敦煌的沙漠地带中拍摄的,同时,它的拍摄时间又正巧碰在一年中最最炎热的夏季。在盛夏的沙漠烈日下面,整日整日的拍摄打戏,这对演员的身体条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国拍电视剧的男演员中间,有这付身手,又肯吃这份苦的便不多了。而吴奇隆先生作为柔道、跆拳道的双料黑带,本身的真材实料;十多年武戏的实拍经验;难得的实力与经验兼备,又正好处在一个相对比较适合的年龄段,可算是难得能在《丝路》中饰演燕逍遥的演员了。

  在片中,能够随时拎着那把沉重的龙首刀,不但在打斗时功架十足,平日里举手投足敏捷异常,那种高手在细枝末节处的特征可不是一般花架子可以比拟的。

  印象中与咒奴在沙漠中,在大河中的几场打斗,与飞驼商队几位旗主:白玉虎、柳银龙、黑鹰、蒋虬……,在不同场合,不同风格的打斗,与谢司寇,与南天星的生死之战,每一场都是干净利落,一刀劈下时那种君临天下的霸气,看得人绝对的热血沸腾。正因为每一场打戏都那么出色,那么有自己的特色,一时之间反而不知该说哪一场戏了。

  燕逍遥与黑鹰的决斗,非常远的镜头拉过来,孤寂辽阔的大漠中,蚂蚁般渺小的两个人摔落马下,由高耸的沙丘滚下,一边滚一边打,中间绝无停歇,也绝看不出有剪切拼结镜头的痕迹,真不知导演是怎么拍的。更不知道演员是怎么打的,简直拿小命开玩笑。从这么高的地方滚下,还一边相互缠斗,就不怕一失足扭到一下,碰到一下,那就真的成了生死一战了。虽然看过不少武侠影视作品,这种武打场景的设计还真没见过,看的目瞪口呆,简直是成心给以后再拍武侠片,想要推陈出新的制作人员出难题嘛。“这日子没法过了”。

  除正式的打戏外,吴奇隆所饰演的燕逍遥的有几场“不是打戏的打戏”也给自己留下蛮深的印象。

  例如,有一场戏,燕逍遥为了玛瑙而去警告南天星,两人同处一室,距离南天星的剑架同样远近,言语之间针锋相对。很奇怪的是,此时,燕逍遥虽然完全站立不动,但很明显给人一种身体绷紧,箭在弦上的感觉,很吓人的感觉,真的很奇怪。突然之间,两人言语间相互挑破,同时冲向剑架,燕逍遥抢先一步挑飞南天星的剑。那种由极静突然转为极动的爆发力,简直豹子一般的感觉,太棒了。普通人绝对没有这么好的爆发力可以作的这么迅若闪电,干净利落,真是太棒了,找不到第二个形容词,绝对是豹子突袭猎物的一剑封喉。

  而除了所谓的“文武兼资”是从作品本身,从角色本身来考衡的话,符合这个条件的国内男演员虽然很少,但大浪淘沙,还是能挑出几个的话。那如果再加上从市场选择,从商业角度出发,又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首先就是先入为主的外貌问题,首先,我自己就承认自己是个大俗人,从小看武侠小说接受的薰陶:武侠作品终究不是生活剧,必须距离老百姓日常生活越近越好,主角最好是掉在人堆里找不出来那种。自己心目中的武侠作品,或者说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被武侠小说洗脑的一个观念就是:武侠作品的主角必须貌若天仙。不管角色类型偏刚、偏柔,偏阴、偏阳,反正长相总得是个对得起观众视觉的主儿,自己可不愿在中国特有的成人童话中见不到王子公主式的“美人”(附注:无论男人女人)。

  然后就是知名度与市场号召力的问题,一般影视作品都习惯以明星作为主角,就是看准明星的市场号召力。一般而言,除非一些走高端线路,题材比较冷僻的,本身就不准备追求票房价值的小众电影,或者干脆以故事性见长的,自信可以作到老少咸宜的影视作品……很少有制作方敢完全放弃明星策略。

  至于说明星的大小,除了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就是涉及到价格问题。《丝路》请来了追求美感,追求质量的一个电影导演:张之亮先生。而张导将钱都用在了制作真材实料的道具,用在了使用电影胶片来拍摄长篇电视剧,用在了为了追求美感而拼命浪费胶片上面……记得有一次看新闻,张导和监制黄建新都承认将绝大多数的钱拿走用在了这些方面。那就不可能男女主角再请那些国内最大腕的明星上面了,这就是现实。

  而看完《丝路》,感觉这部戏的市场定位主要是给25岁以上的中青年人看的,与传统的电视剧目标市场:中老年人以及假期档的少年儿童,还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从市场考量,就是要找一个在这个年龄层次观众中,具有相当大市场号召力的,本身又长的象观众心目中武侠作品男主角般英挺的明星了。同时,这个明星的身价又不能高不可攀。

  不管怎么说,虽然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自己这个25岁以上的年龄层次中,凭藉当年偶像团体:小虎队留在我们这代人心中磨灭不了的感情,凭藉多年在演艺圈的打拼积攒下的人气,吴奇隆可以算是绝对适合的一个了。

  或许,步入社会以后,人在逐渐成熟,走向稳重,很多人不会像年轻时候那样疯狂追星,但如果这个“星”是当年陪伴自己一起长大的,是自己青春岁月的见证人,那么已经有了相当经济实力的中青年人,对于花那么几个小钱还是不怎么在乎的。

  说个趣事吧,自己先生一向视追星为幼稚把戏,不屑一顾,可今年夏天听说张学友要来上海上演音乐剧《雪狼湖》,竟然吵着闹着要拖自己一起去看。自己对张学友一向没有感觉,又是个天生懒虫,便尽力推脱了,只是电话定了一张内场1280元的票,打发先生自己去发泄热情,抓一下青春的小尾巴吧。结果,先生居然还怨自己没有给他定2180元的贵宾票,不由让自己绝倒。

  同样的情形其实也适用在身边许多同龄人身上,发现过许多次类似情形,平时无声无息,到了关键时候,花钱比谁都痛快淋漓。

  演技能演活燕逍遥的文戏,身手能爆发燕逍遥的武戏,天生长了一张武侠男主角的脸,明星本身的市场目标观众群又正好和《丝路》一致,身价又不是高的离谱……嘿,这么一路算下来,真是除了吴奇隆先生很难找到第二个人了。简直有点怀疑,是否张之亮导演当初先找好了男主角,然后再来修改剧本的啊。



篇尾题外话

  又及,从来只是在文字中只称呼自己偶像的姓氏,保持一份客气与尊敬,但这次称呼的是全称,可是自己的感觉却是十分的怪异与别扭,一点也不习惯。真是老了,什么都屈服于习惯的力量了。

                2005、07、05

  六月流火,心静如水,夜半无眠,解忧杜康。听喜多郎,读白先勇,写吴奇隆,一心多用。

  幸何如哉,似此人生。



回品评《丝路豪侠》